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在清代詩人袁枚的《謁岳王墓》中,提到了兩位長眠于西子湖畔的歷史名人,他們就是宋、明兩代匡扶社稷的英雄岳飛和于謙。于謙的于忠肅公祠與岳飛的岳王廟相去不遠,祠堂前殿有“百世一人”的匾額,對于謙一生功績給予高度評價,殿門兩側有民族英雄林則徐撰寫的楹聯“公論久而后定,何處更得此人”。該祠在清代由林則徐帶頭集資整修,現已被列為杭州市第五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提起于謙,人們自然就會想起他那首著名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的一生,正如詩中的石灰一般,歷盡各種磨難,卻忠心不改,最終在史書中留下清白的美譽。
于謙為人熟知的功績是在明朝中期領導了京師保衛戰,擊退了瓦剌大軍的進攻,挽救了明朝覆亡的危機;而他深為后人景仰的品德,是一心為民、清廉為政、兩袖清風。
于謙年少有為,23歲就考中進士,走上了為官之路。宣德初年,于謙升任御史之職,在巡按江西時,他不畏強權,毅然為數百名蒙受冤獄的人平反。明宣宗朱瞻基認為于謙能夠擔當大任,于是提拔他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于謙到任后,遍訪轄區,考察民情、征求民意,及時將興利除害的諫言上報朝廷。針對賑濟貧困,于謙上疏提出每年三月令各府州縣將谷物分發給貧困百姓,等到秋后收回,年老有病和貧窮無力的,予以免除。針對黃河水患,下令加固河堤,并按里數設置亭長,負責督促修繕堤岸。針對鎮守將領犯律墾荒,下令將這些私田全部收為官屯,用以資助邊防經費。于謙前后在河南、山西任職19年,可謂殫精竭慮解百姓之難、撫百姓之苦,深得民心,被貧苦百姓稱為“于青天”。
于謙為官清正剛直,從不拉攏私交,每次進京述職時,都是兩手空空。有人勸他帶點土特產表示一下人情,他笑著舉起袖子說:“我帶著兩袖清風!”他為此專門作了一首《入京》詩,以表心志:手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意思是說手帕、蘑菇、線香本是改善民生的東西,卻因官場的不正之風,反而成為百姓的負擔。我只帶兩袖清風去朝見天子,以免百姓對我說長道短。于謙用這首詩諷刺了當時官場拉幫結派、送禮進貢的不正之風,表達了自己堅持操守、清廉為官的錚錚風骨。
于謙一生清廉正直,為守護黎民、保衛國家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留給家人的,也只有兩袖清風而已。據《明史·于謙傳》記載:于謙日常生活非常簡樸,居住的房子僅夠遮擋風雨。土木堡之變后,于謙更加勤勉為國,經常就住在當值的寓所內,極少回家。后來,皇帝見他一心為公,不為家人置辦任何家產,就專門賜給他一套西華門的府第。于謙堅決推辭說,現在國家境遇艱難,我怎么敢自己安居呢?然而,皇帝還是硬把府第賜給了他。于謙沒有辦法,就把歷年所得的璽書、袍服、銀錠之類,逐一寫上說明,封存在府第的正室之中,每年只象征性地過去看一眼,然后依舊住在當值的寓所內。京師保衛戰中,于謙功勞最大,但他卻從不居功,所得的賞賜能推就推。有人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擔任要職,于謙堅決反對,絕不讓兒子濫領功勞。于謙被誣陷殺害后,朝廷派人查抄他的家產,負責查抄的人驚奇地發現,這位曾經備受皇帝倚重的兵部尚書,家里竟然沒有一點多余的錢財。
于謙的清廉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家族,他的后人雖然官位不顯,但卻能清廉為政、清白做人,族人為讓這一優良家風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就將家族堂號取名為“清風堂”。(徐曉方)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