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鄭板橋在詩文書信中,多次提出讀書要讀經典,讀經典“要有特識”。這是他多年苦讀的真感受,也是他發自肺腑的真心話。
所謂特識,就是在相同的文本中,讀出不同的見解,用鄭板橋的話來說,就是不能“依樣葫蘆”,不能“隨聲附和”。天下讀書人何其之多,能做到這一點,頗為不易。鄭板橋這樣說,也這樣做,其詩文書畫“怒不同人”,多得力于“特識”涵養。
經典人人讀,板橋不盲從。他將典籍分為大乘法、小乘法。四書五經,《史記》《莊子》《離騷》,賈誼、董仲舒的策論,諸葛亮的表章,韓愈的散文,曹操的詩歌,理明詞暢,通達天地萬物之情,道盡國家興廢之由,被他列入大乘法。庾信、江淹、鮑照等人的詩文,多在文字、音律等形式上下功夫,與圣賢天地之心、萬物生民之命關系不大,被他列入小乘法,讀這些書,“勞而無謂”。即便對于大乘法的經典,他也不照單全收,他認為,《五經》《廿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讀,便是呆子;漢魏六朝、三唐、兩宋詩人,家家都學,便是蠢材。他讀《史記》,只取《項羽本紀》等名篇,其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反覆誦觀”。
“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怎么個探法?精熟是基礎。他自述“每讀一書,必千百遍”“舟中、馬上、被底,或當食忘匕箸,或對客不聽其語,并自忘其所語,皆記書默誦也”,如此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才能了然于心,才能從不同側面、層面、角度一遍遍去探尋去領會。遇到問題不繞道,要下真功夫去琢磨去鉆研,他甚至將這個過程比為兩軍對壘,“攻則直透重圍,掃則了無一物”,這真是攻城拔寨的勁頭。再有疑竇,應當多問,他批評學而不問的人是鈍漢,“一問不得,不妨再三問,問一人不得,不妨問數十人”,只有這樣,才能消除疑惑,提升認知,“由淺入深,由卑及高,由邇達遠,以赴古人之奧區”。
入得其內還要出得其外。癡迷之余,還要將書本與自己的性情才力、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不為古人所束,不為他人所誤,因人因時因事得出獨特見解。《板橋自敘》中,他坦言自己非閉戶讀書者,長游于古松、荒寺、平沙、遠水、峭壁、墟墓之間。
鄭板橋指出,“自出己意,理必歸于圣賢”,圣人著書是為了“明理范世”,千古好文章也只是“即情即理,得事得理”。其情,是萬物生民之情,其理,是圣賢天地之理,這也與他多年堅持的讀書宗旨相一致,“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趙建國)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