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馬邊“三不”清官徐璞玉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0-03-09 08:44 分享
翻開《馬邊縣志》,今昔對照,邊城景象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路通了,房子修好了,產業發展了,人的思想轉變了……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很多東西卻沒有變,比如彝漢先民披荊斬棘的進取意識,“團結向善、感恩自強”的馬邊精神,還有馬邊干部自古以來“廉而有為”的作風,歷久彌新,需要我們傳承發揚。
縣志羅列了上百位歷任主官的名字,最特別的要數一位“三不干部”徐璞玉。徐璞玉是河南寶豐(今屬平頂山市)人,同治元年(1862年)進士,兩年后任金堂(今屬成都)知縣,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升任馬邊廳同知,在馬邊任職的兩年,年屆不惑的他做到了“三不”。
不尚空談。他到馬邊不久,看到許多百姓吃不飽,沒有空談無用的大道理和八股文,在考察土壤和氣候后,帶領大家開荒種地,百姓們因地制宜開渠道、引水源、種水稻。僅一年多的時間,就墾荒和改種水稻數百頃,開創了“鄉民始有溫飽”的局面。
不擺架子。徐璞玉飽讀詩書,為人謙遜,為官平易,從不以地方官的身份驕人。工作之余常便服出行,到百姓家中訪貧問苦。元宵節時,還和縣人一起逛燈會、猜燈謎。
不謀私利。他在馬邊為官,一心為公,把撫綏巡防、除弊安民當成第一要務,任期內縣境祥和。但他對自己卻近乎苛刻,一直住在“破屋三椽”的縣衙內,保持兩袖蕭然的本色,有時候還“倒貼錢”救助貧苦百姓和獎勵守邊緝盜的有功人員。
參看其他縣志,這位“三不干部”的清廉和實干一以貫之。同治三年(1864年)任金堂知縣時,面對全縣饑荒,徐璞玉力請撥款賑災,及時公正地實現了“民樂實惠”,最后還盈余數百金。按慣例,這筆錢用作“長官公費支銷”,但他堅決不取,而是考慮到“金堂地廣而民貧窮,子弟多失學”,以剩下的錢為基礎,倡議地方力量捐輸銀錢,共創辦了一百多所義塾,為縣里培養了一大批端正之士。
仔細想來,徐璞玉之所以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得到百姓的擁護和上司的肯定,靠的就是“廉”和“干”兩個字。
干部好不好、廉潔不廉潔,老百姓心里跟明鏡似的。徐璞玉在馬邊的日子并不算長,他在任時,百姓送上“清風徐來”的牌匾。當他因父喪而不得不離任時,男女老少夾道相送,按照“清官留靴,貪官留帽”的民俗,請求留下他的一只靴子,用木匣子裝著高掛在城樓上,祝愿他官運亨通。
干部行不行、實干不實干,官員們也有一本賬。同治七年(1868年),徐璞玉因“任期無加派,無濫刑,無盜案,無錢糧拖欠,無虧空倉庫銀米,境內民生得所,地方日有起色”,在地方官員考核中評為“卓異”。光緒七年(1881年),即徐璞玉離開馬邊八年后,時任同知唐承烈因母喪回鄉,一時間,竟然沒有一個可堪調用之人。四川總督丁寶楨考察群官后,認為候缺中的徐璞玉在馬邊任內“才具樸實,辦事穩練”,又熟悉當地事務,是最恰當的人選。盡管徐璞玉再任此職與當時規矩不合,但丁寶楨仍以“地方緊要”“人地實在得宜”為由,努力為馬邊爭取“好干部”。
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馬邊呼喚新時代的徐璞玉。我輩當學習前人的作風,做廉而有為的干部,共迎彝馬清風,共建秀美馬邊。(鄭深宇)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