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崔涯(生卒年不詳),字若濟,號筆山,仙源城內方家人,因過繼甘棠娘舅家,姓崔名涯。幼時穎慧,八歲能文,十年能詩。初讀私熟,后在甘棠牛形山(古名桐山)巽峰塔古松書屋靜心苦讀數年,習《論語》,誦《易經》,猶工古辭。明嘉靖八年(1529)登進士,為這一年京城會試的會元。金榜題名之后,擢任監察御史。為官清正廉明,遇事敢言,據理力爭,糾劾不避權貴,讞決執法不避親疏。見陛時,上目其風采,世宗夸稱為“真御史”。
崔涯任監察御史時,奉命視察河東(今山西南部)鹽務,體察社情民意,上疏陳述《鹽政七事》,皆中時弊,時值年歲荒歉,奏請撥發鹽稅銀七十萬兩,以賑解縣、蒲州災民,諸多百姓賴以全活。繼又巡察福建,到任后即嚴懲一貪官。受其威懾,有七名貪官自動去職,余皆大為收斂。崔涯根據當地實際,陳述《山海十二策》,悉中利弊,頗具卓識,上嘉納焉。比亢旱,有司禱弗應,因疏滯獄,從寬恤,肅戒親禱,霖雨周渥,時稱御史雨。巡視中,及時查辦各類獄案,深得民心。
任中曾奉遣到家鄉太平縣巡視。始下車,即以立大體,匡時弊為先務。聞悉太平縣衙有集體侵扣下發孤貧布衣銀之情,遂定為首查之案。明代自正統元年(1436)英宗始推崇養老為朝策,詔諭州縣:“六十歲以上者且孤寡而患病,及子孫貧不能養贍者,均造冊拔發專款恤養。凡有司府牧令,上下通同侵扣,罪不容道,一旦查出立刻參處。”太平此案系一縣丞乘前后兩任縣令交接之隙,串通衙內胥吏,侵扣孤貧布衣銀,以飽私囊。該縣丞乃崔涯之近親,崔不避親疏,將其及同案一并革職收審。此案震動太平城鄉,無不稱贊崔涯不愧“真御史”。
嘉靖三十四年(1555)時,崔涯后因疏劾吏部尚書汪鋐,違背旨意而去職。不久,倭寇侵犯沿海,部院推薦天下名士,崔涯受詔復職,而其以年老有疾而謝絕。倭寇潰卒流竄橫行于寧國、徽州之間,地方諸多官吏不敢與之交鋒,直至竄至旌德三溪,時太平縣城軍民見情形危急,十分畏懼,遂商議欲棄城避其鋒,崔涯竭力阻止,并出計謀設方略,筑要塞,設工事,整軍械,穩民心,盡抵御城外,保境安民,民賴以為安。
崔涯解職歸里后,致力于興建書院,講學術,且學術醇正,尊崇程朱理學。居住故鄉期間,常與知縣劉元凱唱和甚歡,始從湛甘泉游,研究文學,倡導禮儀,振興儒學,躬身力行,循教后學,筑室桐山,賦詩自娛。尚書康太和狀其“清風令德,無愧古人,政事文章,堪儀后學”。所著《筆山文集》十卷行世。崔涯逝世后,墓葬于今新明鄉境內木瓜坑。為旌其一生德政,逐在縣城(仙源)直街建柱史坊,意為國家臺柱。隆慶六年祠祀“鄉賢”。嘉慶《寧國府志》列崔涯為名臣。(黃山市紀委監委)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