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展,紀檢監察工作的理念與實踐經歷了深刻變革,主要工作不再限于懲治極少數已嚴重違紀并涉嫌違法犯罪的腐敗分子,更要用嚴明的紀律管全黨、治全黨,實現由“懲治極少數”向“管住大多數”拓展。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抓早抓小、防微杜漸,讓黨員干部習慣在受監督和約束的環境中工作生活。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機動靈活的談話函詢為強化紀律教育約束、管好黨內“大多數”、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有效途徑和抓手。
談話函詢是管住黨內“大多數”的有效方式
信任不能代替監督,信任是前提,監督是保障。對被反映黨員干部談話函詢正是綜合體現組織關心信任、檢驗黨員忠誠、教育遵規守紀的有效方式。一是通過談話函詢可以指出并糾正大多數黨員的輕微違規違紀問題。從信訪舉報內容看,大多數是反映黨員干部在工作作風、公平效率等方面的問題,通過“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提醒本人時刻注意自身言行和工作方式,既能糾正錯誤,也可以提升黨員干部接受監督的意識,防止積重難返發生嚴重違紀。二是通過談話函詢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形成管黨治黨嚴緊硬的氛圍。由黨組織主要負責人對被談話函詢人書面說明審閱簽字,實質是提醒一把手了解掌握存在的問題,切實負起管黨治黨主體責任。被談話函詢人員在民主生活會上對所說明問題對照檢查,為深入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提供了目標和靶子,推動黨內政治生活不斷增強政治性、嚴肅性。三是通過談話函詢團結“大多數”,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黨一貫方針。讓被反映人把自身問題講清楚,積極改正后向組織靠攏,能夠使相當數量有輕微違規違紀問題或黨性“亞健康”干部感受到組織的良苦用心,心向組織、自我革新,為黨和人民更加努力地工作。
發揮好談話函詢效用的幾個做法
一段時間以來,在線索處置過程中,不少人認為談話函詢會泄露線索、影響執紀審查,過程繁瑣、用處不大。歸根到底,是思想還沒有轉到“用黨紀管住大多數”的認識上來。仔細研究“四種形態”指標體系,僅談話函詢后的處置措施就有14種,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分類處置或再經復核、抽查發生形態轉化,就可以產生層次分明、手段多樣的監督措施。
認真分析研判談話函詢說明情況,選準切入口開展抽查,維護嚴肅性。少數黨員干部紀律意識淡漠,出于僥幸心理,對需說明問題一律否認。對此,可選擇頂風違紀的典型,抓住其矢口否認的問題開展復核,不僅對談話函詢問題本身嚴肅處理,還追加處理對組織不忠誠老實的問題,并且向黨委主要領導通報,責成本人在民主生活會上對照檢查,對其他黨員干部警示教育。
對談話函詢發現的問題分類研究,逐一提出并落實處置措施,確保權威性。黨員干部在談話函詢中承認了自身的違規違紀問題,在認定問題情節性質后,要結合本人態度表現分類處置到位。如對主動說明問題、性質情節輕微的,要求其認真做出書面檢查;對承認有少量違紀所得的,在對本人批評教育、責令作出檢查的同時,收繳相應款物;對征求黨風廉政意見時被誡勉談話的,向組織部門做反饋備案。
動態把握談話函詢中發現的新問題,據實進行形態轉化,提高靈活性。監督執紀是對人對事的“活”工作,談話函詢啟動后經常會發現有新問題線索的情況,工作中要根據掌握的證據動態調整策略、進行形態轉化,靈活運用“四種形態”對違紀行為“精準打擊”。如在啟動對某干部談話工作后,不斷收到新線索,其本人在談話中也出現不如實交代、對抗調查等問題。按程序報批后,對該干部的審查措施依情節和性質逐步升級,最終用第三種形態進行處理。
拓展深化談話函詢成果運用,梳理積累形成政治生態數據庫,增強指導性。黨的十八大以來,談話函詢逐漸成為問題線索處置的主要方式,大量線索反映的問題和黨員干部的具體說明是生動反映地方或部門政治生態的“浮世繪”,通過梳理、比對等,逐步建立客觀反映政治生態的觀察與衡量體系,為選人用人、專項整治、制度建設提供依據和指導。
談話函詢中需切實防止的問題
最大程度發揮談話函詢管住黨內“大多數”的效用,根本在于做深做實、用好用活、久久為功。因此,談話函詢時要防止以下幾種問題:一是一函了之。把消化線索作為唯一目的,對線索分析研判不夠,將一些反映問題情節性質較重、應了結核查的線索通過談話函詢處置;對書面說明否認的問題,不加甄別區分,一律予以了結。二是將談話函詢與其他核查方式割裂。事前不了解研判,事后不抽查復核,就談話函詢而談話函詢,不對有關問題采取其他輔助調查措施。三是不講究時效。談話函詢過程拖得過長,督促整改跟進不到位,問題長期得不到糾正。四是對談話函詢問題間的比對和復查不夠。如被反映黨員干部在談話函詢中說明的問題可能與其他人的問題形成印證,或者新線索、新說法與已了結的線索有矛盾,平時在這方面梳理積累不多,可能就發現不了問題,研提不出對策。(作者柳森單位:中央紀委紀檢監察六室)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