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耿源進(生卒年不詳),字道昆,淮陰(今淮安)桃源人。南北朝時宋齊年間處士。初任南北朝南朝梁錢塘縣令,因捕寇有功,升任杭州太守。后被梁武帝封為助國大將軍,后加授工部尚書。大同五年(539年),與弟耿汝進游歷新安山水,到仁里地域,以其地山環水抱、風光旖旎,遷居至此,并取村名為“仁里”,沿用至今。耿源進為新安郡梁安(績溪)耿氏始遷祖,魚川耿氏后裔家中保存有其容像及御賜龍虎圖。
耿社旺(生卒年不詳)又名肇殷,字庚佰,明秀才。明末,時清軍攻克南京,仁里耿社旺因參與徽人金聲、江天一領導的抗清團練,并任頭目鎮守徽州北大門——叢山關,與清軍交戰13次。兵敗后率其一支隱居魚川,專攻堪輿學足不達縣城。有詩曰:“祭方不渝,山林長往;世亂不聞,逸情云上。”并為魚川耿氏制訂了寓意深雅、博大精深的排行字輩,被封為魚川耿氏遷祖。
耿金富(1851年-1934年),又名光,字覲文,清秀才。從小隨父(佩蘭公任職屯溪糧臺)就讀于屯溪名師曹輔仁先生門下,為曹師所器重。后供職于北洋水師江南制造總局醫官,熟鐵廠司事、水雷廠幫辦、稽查處委員、鍋爐廠幫辦、委員、煤鐵所總理等職。其熱心公益,曾倡修浙溪源之木橋為石橋,在耿祠創辦私塾,教授村中子弟,捐資創辦魚川小學堂,親赴仁里主持重修仁里耿氏“百步欽街”,并任宗譜監修等善舉。
耿介(1870年-1922年),字履安,排行名洪泰,清秀才。后以廩生考典史,任縣立東山高等官立小學堂長。民國初年,歷任績溪縣學務佐治兼第三科科長(即教育局局長)、旌德縣第三科科長兼旌陽高等小學校長、績溪縣視學兼勸學所所長。任職期間改革教育,廢私塾、興新學。他與時俱進,改革宗譜編撰中《祖訓》內容,提出“勵學”“勸業”“墾荒”和“儲蓄”的主張與《家族規則》。1922年,省府準備調他另有重任時,他卻因操勞過度染疾而逝,終年53歲。
耿葆真(1885年-1925年),字實齋,排行名樹熙,清末秀才。參與繪制安徽省地域圖等,歷任績溪縣官立東山高等小學堂專科教員、同盟會會員(見《辛亥革命前后的徽州》,團結出版社,2011年)。1910-1919年期間參與纂修《魚川耿氏宗譜》,并著有《實齋叢稿》、《實齋詩詞》等。編纂族譜采取與時俱進的原則和態度,在強調敬宗、睦族、父子兄弟夫婦大倫之時,亦根據朝代變遷,因時制宜在《祖訓》中以注釋的形式闡明“勸學”“勸業”等條款,其曾任商業學校校長兼教員一職,本身即是職業教育的先行者之一。
耿煥同,1973年10月生,2001-2006年中國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碩博連讀,獲計算機應用技術博士學位。2011年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博士生導師。2018年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2022年任江蘇開放大學副校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互聯網信息智能處理、計算智能與約束多目標優化、氣象信息技術等。先后承擔包括國家、省部級在內的項目共50余項;發表80余篇論文,其中第一作者60余篇,被SCIE、EI收錄論文20余篇;專利授權6項;累計獲得各類獎勵達40余項。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江蘇省教育工作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獲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江蘇省計算機應用科技傳播專家服務團首批專家、中國管理科學會大數據管理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高級會員。
(績溪縣紀委監委/供稿)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