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江西省尋烏縣分批次組織黨員干部來到尋烏調查紀念館,重走調查之路、重溫入黨誓詞。圖為該縣供電公司黨員干部在毛澤東同志當年開展尋烏調查的舊居前接受黨史教育。曾青松 攝
翻開約7.5萬字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一幅未來5年和15年中國發展的宏偉圖景呈現在眼前。
形成這樣一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行動綱領,離不開大量扎實的調查研究。為了起草好“十四五”規劃建議,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7場專題座談會,聽取企業家、黨外人士、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地方黨政領導、基層代表等各領域各階層人士意見建議。編制期間,有關部門組織開展200多項重大課題研究,開展“十四五”規劃綱要問計求策活動,線下發放問卷4000多份。首次通過互聯網向全社會征求意見建議,累計收到超過101.8萬條網民建言……深入調研、開門問策、集思廣益貫穿規劃綱要編制始終。
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做好工作的重要傳家寶,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作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要求用好調查研究這一“傳家寶”,做好調查研究這一“基本功”,推動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回望中國共產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優良傳統,位于江西省最南端的尋烏縣寫滿了故事。
在尋烏老縣城南門外,有個狀似馬蹄的小山崗,小山崗上有一幢紅色的兩層石砌建筑。91年前的春夏之交,一位20多歲、個頭高大的年輕人,從這里進進出出,召集當地的農民、做鐵工人、商會會長、醫生、秀才等各行各業人士,協助毛澤東在小樓上開了十多天的調查會。
年輕人名叫古柏,是當時的尋烏縣委書記。革命根據地初創,由于沒有經驗,黨內出現一味照抄照搬共產國際指示和將蘇聯經驗神圣化的現象,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傾向越發嚴重。為了認清中國國情,制定出切合中國革命實際的路線、方針、政策,毛澤東決定在位于贛閩粵三省交界處、商品流通發達的尋烏,開展一次大規模社會調查。
1930年5月2日,紅軍一舉攻克尋烏縣城。攻城后的第二天,古柏便陪同毛澤東一起踏進田間地頭、穿行于大街小巷之間,與入城趕集的農民、擺攤設點的商販老板、手工業者促膝談心,了解社會各階層情況。有時剛剛吃完飯就找人談,有時在山坡上和當地老表勞動完后,圍坐在一起就開起了調查會,有時晚上也深入群眾家中座談。
調查20多天后,毛澤東作了十幾萬字的筆記,但他仍感覺有些似是而非的問題未弄清楚,便同古柏商量,決定再召開一次有各行各業、各方面人士參加的總結調查會,進一步核實。
當時尋烏縣城的人口不到2700人,如何選擇有代表性的調查對象?怎樣動員老百姓講出最真實的情況?古柏邀請了兩任尋烏商會會長郭友梅、做過幾年小學教師的范大明以及做過小生意、當過小地主,后來跟著紅軍鬧革命的劉茂哉等人,挨家挨戶上門拜訪,最終請來近60人參會。
在馬蹄崗那棟小樓上,毛澤東和古柏按照客家人的禮節,將上席讓給前來參會的老百姓,自己以“甘當小學生”的態度認真聆聽。總結調查會整整開了兩天,從政治、經濟、交通、舊有土地關系到文化、教育、風俗習慣,毛澤東一一詢問,特別是對城市商業狀況,問得最多、最詳細。調查會上,有些客家話毛澤東聽不懂,古柏便在一旁“翻譯”。
在古柏協助下,毛澤東不僅對尋烏縣城21個行業131家大小商店的歷史、現狀及其主人的政治態度作了詳細記錄,全縣7個區21戶大地主111戶中地主的剝削情況也摸得清清楚楚。
1931年2月,毛澤東整理出8萬多字的報告《尋烏調查》,對尋烏縣地理環境、交通、經濟、政治、各階級的歷史和現狀等,進行了全面詳細的考察分析,報告僅對雜貨店里出賣的洋貨就列出131種。
尋烏調查帶來的思考讓毛澤東寫下《反對本本主義》。在這篇文章中,毛澤東不僅首次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還發出擲地有聲的論斷:“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
后來,毛澤東在延安時曾說:“我作了尋烏調查,才弄清了富農與地主的問題,提出解決富農問題的辦法,不僅要抽多補少,而且要抽肥補瘦。這樣才能使富農、中農、貧農、雇農都過活下去。”
“毛澤東開展尋烏調查,直接是為了解決中國革命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土地問題。通過分析舊有土地關系,了解各階級和階層的政治態度和力量對比,目的就是要搞清楚中國革命到底要依靠誰、團結誰、打倒誰。”尋烏調查紀念館原館長黃少斌告訴記者。
直到今天,尋烏調查中的唯實求真精神,仍然為新時代黨的事業提供著指引。在推進脫貧攻堅的進程中,始終貫穿著調查研究的生動實踐,踐行著“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過去幾年里,從尋烏縣城到三標鄉堆禾村的這條路,劉文丙平均每兩個星期就要走一次。尋烏縣脫貧攻堅戰打響后,當時擔任縣扶貧辦主任的他,扛起最難啃的硬骨頭——對接幫扶堆禾村,這個全縣最貧窮的村落。爺爺劉茂哉當年參與“尋烏調查”的經歷激勵著他沉到一線,繼續發揚深入、唯實的作風。
2015年前后,對農作物危害極大的黃龍病在贛南地區大面積爆發,很多農戶只能成片砍掉種植多年的臍橙,兩三年后才能復種。這對原本底子就弱的堆禾村來說,是雪上加霜。找到新產業成了劉文丙這個“大村長”日夜操心的事。
聯系專家、實地考察、打聽銷路……劉文丙發現,獼猴桃和甜柿不僅適宜種植,而且經濟效益好,于是打算引進發展。“考慮到老表們之前沒種過,我們免費提供苗木,但大家的積極性卻不高,產業根本發展不起來。”這讓劉文丙有些沮喪。
問題出在了哪里?
像當年尋烏調查一樣,劉文丙決定召開“戶長會”,每家每戶都派一位代表參加,在露天大院里,大家搬起小板凳圍坐一圈,座談會就開始了。深入交流后,劉文丙找到問題癥結:獼猴桃和甜柿要兩三年后才能結果,眼前看不到收益成為老表們的顧慮。對此,縣扶貧辦及時調整政策,采取長短結合的產業模式,同時引進百香果、紅薯等見效快的作物,產業立馬發展了起來。
“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反對本本主義》中的這句話,讓劉文丙感觸頗深。毛澤東通過調查研究探尋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新時代,循著尋烏調查的足跡,帶著如何加快老區振興發展、擺脫貧困落后面貌的現實課題,一場深入基層的調研活動——“尋烏再調查”在贛南大地上展開。
尋烏縣各基層黨組織、廣大黨員干部,深入一線,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開展調研,訪問群眾3.7萬人次,召開座談會1049次,收集意見建議27324條,一篇篇調查報告轉化為促進尋烏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決策和政策措施。
2017年12月15日,在《弘揚脫貧攻堅精神,推動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尋烏扶貧調研報告》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為贛州加快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提供了重要遵循。
堅持調查研究、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歷史留下的寶貴印跡,也是我們走好新時代長征路邁出的鏗鏘步伐。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