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提到北宋名相,大多數人會想到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還有一位叫王珪的宰相,知道其名字的人未必很多,他就是成語“三旨相公”如假包換的主人公。
在崇尚文教的北宋王朝,王珪絕非等閑之輩,他是宋仁宗慶歷二年進士甲科考試的第二名,也就是榜眼,是學霸中的學霸。官修《宋史》說他“其文閎侈瑰麗,自成一家,朝廷大典策,多出其手,詞林稱之”。王珪為文華麗大氣,是朝廷的大筆桿子,得到文學圈內人士的認可。
王珪文章了得,但人品受到詬病,還是《宋史》說他“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無所建明,率道諛將順。當時目為‘三旨相公’”。所謂“三旨”是指上殿見到皇帝稱“取圣旨”;皇帝做了決定,稱“領圣旨”;退朝后告訴稟事的人“已得圣旨”。
王珪身居宰輔高位,其職責是負責頂層設計,對宋王朝的大政方針提出自己的對策建議,對于皇帝和大臣們的失職、失責、失誤提出糾正意見,而王珪對這些重要職責消極怠工,總是忙著起草文件這類本該翰林院低級別官員干的活,抓小放大。
對比一下王珪的同事王安石、司馬光:王安石為解決王朝的財政困境,敢于挑戰傳統,力排眾議,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勇氣,實行青苗法、免役法等一系列改革舉措,雖然這些改革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效果如何至今還是見仁見智,但其擔當精神令人敬仰。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也是從他了解的民情和看問題的不同的角度出發,他與王安石是政見不同,他們之爭是君子之爭,同樣值得稱道。王安石、司馬光可謂性情中人,眼中只有國家和民眾,他們高調的言行容易樹敵,所以才有王安石兩度罷相,司馬光遠離權力中心十幾年。但王珪除了阿諛奉承,事業上無所建樹,不擔當,不作為,倒成了北宋政壇的“不倒翁”和“常青樹”,其與王安石、司馬光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計。
“三旨相公”王珪的當代版本就是以會議貫徹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的某些黨員領導干部。表面看,對上級的各項決策部署,他們熱衷于第一時間層層開會,層層發文,上下一般粗,到基層檢查時只是走馬觀花,不解決實際問題。這些黨員領導干部沒有把心思放在如何將上級的會議精神和政策,針對本地的實際通過具體工作加以落實,缺乏擔當的勇氣,不做實功,只做熱熱鬧鬧的虛功,以致上熱下冷“中梗阻”,這是典型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玩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那一套的“三旨相公”們危害匪淺,必須下氣力鏟除其滋生的土壤,擠壓其生存空間。當務之急是健全干部選拔任用制度,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以貢獻排座次,按實績論英雄,推動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導向,要運用黨紀政務和組織處理措施,向那些抱有不干事就不會出事,習慣照搬照抄上級要求當傳聲筒的“太平官”們亮劍,讓他們不再心安理得混日子。同時要將容錯糾錯機制落到實處,按照“三個區分開來”的要求,寬容干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錯誤,給敢擔當敢作為,敢拼敢闖的干部吃下“定心丸”,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只有讓愿意干事,敢于擔當的干部有市場,不想干事,不敢擔當的干部沒市場,“三旨相公”們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倒逼他們振奮精神,擔起他們本應擔當的責任。(蚌埠市淮上區紀委監委 周寒)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