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從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那刻起,它就不強加于人,也沒有什么神秘性可言,更不為少數人的私利服務,而是憑借理論的徹底性來說服人,以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道義描繪出社會歷史發展的美好前景。這種人類社會的美好愿景反映的是人們的共同發展需求,馬克思主義自然而然地被接受并確立為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的行動指南,也就形成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因此,思考并回答馬克思主義信仰偉力之源,既可以發掘它與一般信仰的不同,又可以通過其中“是其所是”的獨特之處,來理解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魅力和內生邏輯。
首先,馬克思主義立足現實世界為人解惑,用嚴密邏輯彰顯其科學的親和力。馬克思主義作為知識體系,它不局限于書本中的純抽象思辨哲理闡釋;作為認識方法,它沒有安慰工人的現世痛苦。相反,馬克思主義選擇的是現實批判、現實解惑、現實喚醒,它確立的是人的現實世界的信仰,它告誡工人真實幸福的追求就要從自身的實踐中去創造,人解決現世痛苦的方式就是起來抗爭,通過人自身完成社會變革和爭取個體自由。所以,馬克思主義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惑世界,教育喚醒大眾,用理性認識歷史發展規律,用科學揭示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和歷史過渡性。革命的理論必然引出革命的行動,世界無產階級運動隨之興起,旨在消除資本主義的現實苦難,這是對工人階級最現實的關照和體恤。所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及其未來指向自然會贏得民眾的信仰。
其次,馬克思主義立足現實解放“與民共在謀大同”,用堅定選擇道義贏得吸引力。馬克思主義不靠裝神弄鬼贏得人民,它是自覺選擇立場并占據道義制高點的信仰,道義的高低取決于立場和服務對象,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道義取向問題。馬克思主義從誕生開始,就站在全世界無產階級的立場發聲,在資本席卷一切的時代,它不屈服于資本主導的社會邏輯去唱贊歌,而是致力于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工人階級的生活境遇和斗爭,到婦女的社會權益和解放,再到被壓迫民族的命運和出路,沒有一點是為了一己私利。從選擇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到探求人類解放之路,再到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這些都是人之共識、共需。所以,這種學說被奉為信仰,源于它的理論自覺,成于它的科學公義,贏在人類解放的實踐力量。馬克思主義信仰給人類提供了科學的“清醒劑”,即理性認識現實世界的表面和諧之后還有什么,現實社會的改進是否合乎人民福祉,世界歷史未來指向何以可能可行。馬克思主義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提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從這個意義上,對全世界受壓迫人民而言,它既是批判武器,又是一種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從無產階級的解放實踐看,它主張與各國實際相結合,彰顯的是其解題功能,因此這種信仰絕不會局限于共產黨人內部,它因與民共在的道義為大眾所青睞。
最后,馬克思主義立足歷史進程為人類謀大勢,在實踐比對中展現科學魅力。馬克思主義帶來的共產主義信仰不是空想社會主義者們的重復,而是現實經濟難題的科學證明。這種科學證明通過歷史發展規律的實證性來進行,以《資本論》代表的新政治經濟學論證支撐,以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為指導,重新審視人類歷史進程。借助于唯物史觀的天才發現,它道破了社會形態更替與人的全面發展互促相成的天機,尤其是運用唯物史觀剖析資本主義現實而形成的“兩個必然”理論,不但再現了基本社會形態上升性演進的必然邏輯,而且科學指出了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就在于生產力。生產力的這種決定力量既促成了社會領域的變革,又是人自覺追求需要滿足和個性自由的過程。于是在社會歷史發展規律這一主線上,最終社會發展目標與個人終極關懷交合為共產主義理想目標。可見,馬克思主義信仰為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之間確立了動力和目標的科學互促互洽理論。人一旦真正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諦,將會自覺地擔負起改造現實的使命,以革命的實踐力量,在順應歷史大勢中,以積極創造的主體自覺推進歷史與人類理想愿景的歸一,主體信仰也就油然而生。
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信仰發端于人的現實生活樣態及其美好生活追求,它始終強調人類實然到應然的發展使命,強調自由解放超越中人的實踐力量,在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中,不斷創造新歷史,將理想愿景不斷對象化為現實。馬克思主義信仰之真,在于其倡導的是一種對現實不完美的批判革新運動,在不斷趨于自由王國的過程中,居于中心的是人,是不斷超越物質世界的束縛,尋求物質與精神雙重解放的、主體的、全面的、自由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信仰當然不只是與共產黨人有關,它關乎人類福祉,它尊重人性、合乎人性,以全人類解放為己任,這就從根本上回答了“人類為什么需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這一時代熱點問題。(楊玉強)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