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信息化建設是新時代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紀檢監察機關作為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的專責機關,必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依托大數據開展監督,找準信息化與監督工作的結合點,增強信息化助力監督的能力,提高運用大數據發現問題、糾正偏差的本領。
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信息化已經成為當今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和大趨勢。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深入發展,也給紀檢監察工作帶來許多新機遇新挑戰。權力得不到有效制約監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監督力量不足和“信息不對稱”。從現實看,大量的不正之風和腐敗行為都是在信息高度壟斷的情況下完成的。信息化作為重要的技術保障,通過嵌入監督各環節各方面,有利于整合監督力量,打破“信息不對稱”,在創新監督中大有可為。
通過數據共享實現各類監督貫通,增強監督合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要求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以黨內監督為主導,推動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各類監督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種監督都會對其他監督產生重要影響,也都需要其他監督協同配合。信息化具有四通八達、廣泛連接、高效便捷的特性,通過構建數據共享平臺,把各類監督信息和成果數據匯聚起來,可以實現信息和成果的共享利用。一方面,應在紀檢監察系統內部加快信息化應用平臺建設,支撐信訪舉報、黨風政風監督、巡視巡察、監督檢查、審查調查、國際追逃追贓等各業務流程,在此基礎上建立信息共享交換系統,推動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四項監督”貫通銜接,變“單兵作戰”為“聯合作戰”。另一方面,應在紀檢監察系統外部推進監督貫通平臺建設,引進發改、財政、審計、統計等部門的監督數據,建立數據交換工作機制和信息系統,實現外部數據資源準確、高效、安全利用,促進黨內監督與其他各類監督協調協同、同向發力。
加強大數據分析,實現主動監督、精準監督。事后監督往往是被動的、滯后的。在信息化時代,數據已經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通過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能夠及時、精準地了解到監督對象的問題,尤其是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從而實現監督關口前移。應構建紀檢監察信息資源體系,整合紀委監委內部數據和重點領域的業務數據,建立大數據分析系統,分類構建信訪舉報、黨風政風監督、巡視巡察、監督檢查、審查調查等工作分析模型,開展數據碰撞、比對,深度挖掘數據背后的事物規律、內在關聯和問題疑點,將傳統“串部門、查臺賬”的工作方式升級為“從數據中查事查人”,助力提升監督的效率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為主動監督、精準監督提供數據支撐。比如,一些地方運用“四風”監督信息系統,對財政、稅務、審計、公車、油卡等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和比對碰撞,發現公款吃喝、公車私用等問題。
發揮互聯網和融媒體優勢,方便群眾監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走群眾路線是監督工作的必然要求。紀檢監察機關應強化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扁平化、交互性的優勢,善于運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應暢通群眾監督渠道,深化部署應用檢舉舉報平臺,完善檢舉控告方式,以智能化促便捷化,推進線上線下融合,更好服務群眾監督。應推進紀檢監察機關媒體融合建設,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創新表達、豐富內容,回應社會關切,自覺接受群眾監督。應完善“四風”監督舉報平臺,通過在手機客戶端、微信公共號等設置舉報入口,更好發揮“隨手拍”對“四風”問題的監督作用。借鑒推廣一些地方的好經驗好做法,運用手機二維碼、APP等手段,建立各類民生資金、扶貧資金信息化監督平臺,方便群眾參與監督,把群眾監督和黨的自我監督有機結合起來。
利用信息化固化流程、設定規則,推進依規依紀依法監督。依規依紀依法是紀檢監察機關履行職責的基本要求。信息化具有固化流程、設定規則、規范執行、全程留痕等管理特性,可以充分運用在完善機制制度、規范權力運行、加強內部監督、推動改革和固化成果等方面。要增強法治意識、程序意識、證據意識,利用信息化手段將黨紀處分條例、監督執紀工作規則、監督執法工作規定、檢舉控告工作規則等法規制度要求,細化為信息項、工作流、模塊組件,通過設置運轉流程、審批權限、辦理時限、文書樣式等進行固化控制、超期提示,實現全程留痕和制度約束,推動建立內部權力運行可查詢、可追溯的反饋機制,促進依規依紀依法履職,助力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蕭碩)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