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兩大奇跡的背后,是同樣堪稱奇跡的中國之治。作為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歷史和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治理的難度和復雜程度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中國治理體制和中國治理道路,是歷史上從沒有過的新型國家治理體系,體現著解決人類社會共同問題的中國智慧、中國特色、中國精神。破解中國之治的成功密碼,需要深刻把握四組重要關系。
深刻把握歷史與現實、繼承與發展相統一的關系,在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養分的基礎上設計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馬克思曾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中華文明創造了人類文明的一個奇跡,是唯一一個從遠古一直延續發展到今天,保持5000多年綿延不斷的文明。對于中華獨特的、優秀的文化基因,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深刻總結,融匯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中。換句話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中國之治的實踐證明,設計和發展國家政治制度,必須注重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形式和內容有機統一。堅持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既要把握長期形成的歷史傳承,又要把握走過的發展道路、積累的政治經驗、形成的政治原則,還要把握現實要求、著眼解決現實問題,不能割斷歷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來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飛來峰”。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我們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完善和發展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當然要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但不是囫圇吞棗,照搬其他國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從我國的現實條件出發來創造性前進,正視本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狀況的特殊性,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有很多制度都汲取了中華文明的深厚養分和智慧。比如,我們今天強調的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就汲取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占主流的大一統思想。當然,我們有所揚棄、有所淘汰,更有發展創新。我們所維護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建立在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基礎上的,與封建社會“家天下”基礎上的中央集權制具有本質區別。還比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植根于中華文明中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的優秀政治文化,產生于近代以后中國革命的偉大斗爭,發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光輝實踐,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
深刻把握主次矛盾的關系,抓住國家治理的關鍵和根本,突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
馬克思曾指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社會有機體有不同的子系統,各個系統之間密切聯系、相互影響。這就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必須整體推進、統籌兼顧、協調發展。但是,社會有機體各個子系統之間并不是平行的關系,而是主次分明,各有分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能平均用力,必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國的問題關鍵在黨,黨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住國家治理的關鍵和根本,突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決定于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 同時又反作用于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乃至于起到決定性作用。在一個國家的各種制度中,政治制度處于關鍵環節。而政黨制度又是政治制度中最關鍵、最重要的制度。因此,西方國家策劃“顏色革命”,往往從所針對國家的政治制度特別是政黨制度開始發難,大造輿論,大肆渲染,把不同于他們的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打入另類,煽動民眾搞街頭政治。國內外敵對勢力鼓吹普世價值,企圖在中國搞“多黨制”“三權分立”“憲政民主”,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訓表明,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就必然否定社會主義,使國家陷入萬劫不復之中。近年來,一些發展中國家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并沒有帶來所謂的福音,而是陷入了政治動蕩、經濟停滯、社會分裂、民族沖突、戰亂頻仍之中。這些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在堅持黨的領導這個決定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原則問題上,我們絕不能犯顛覆性錯誤,絕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動搖。
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具體表現在13個方面,而其中絕大多數都可以歸結到黨的領導方面。如,堅持黨委總攬全局,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都與黨的領導體制、宗旨、指導思想、執政理念等有密切的關系。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不可能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見,黨的領導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關鍵和根本,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深刻把握制度自信和制度創新的關系,不斷推進制度完善和發展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深刻把握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演進方向和規律,回答“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這個重大政治問題,堅持制度自信與制度創新的辯證統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能搞拿來主義,照搬照抄,必須堅定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前提,即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不能突破的底線。否定了這個前提,就會走上改旗易幟的邪路。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別的國家有而我們沒有就簡單認為有欠缺,要搬過來;或者,看到我們有而別的國家沒有就簡單認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這兩種觀點都是簡單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確的。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政治制度模式。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才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中國之治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顯著的優勢,我們必須強化制度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堅定制度自信,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治國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我們思想上必須十分堅定,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絕不是西方化、資本主義化!
與此同時,也必須明確,制度自信不是自視清高、自我滿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堅定制度自信和不斷改革創新統一起來,在堅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制度體系完善和發展。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層出不窮,這就決定制度也必須不斷創新發展。只有不斷推進制度的創新發展,制度才能不落后于時代,不落后于實踐。否則,停滯僵化、一成不變,制度就必然失去生命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修改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完善法律法規,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我們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推進黨和國家機構的改革,并不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為了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為了強化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自信和制度創新是統一的,制度定力和制度活力是統一的。只有在堅持制度自信和制度定力基礎上的制度創新,才能行得通,才能有制度活力。
深刻把握制度與治理的關系,推動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制度是定國安邦的根本,是國家治理的依據。治理是制度的實現、具體化,直接影響著制度的作用發揮和存亡興衰。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二者并不等同。完善的制度是實現有效治理的前提,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必然影響治理成效。但是制度健全完善了,治理能力并非隨之提高,治理成效也并非自然顯現。只有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能充分發揮制度效能、彰顯制度優勢。因此,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切實轉化為治理效能,必須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治理方式,提高治理能力。
首先,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促進制度整體優化。現代化和改革不能單打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體系,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做到互相銜接、統籌協調。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充分釋放制度潛能,從而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實現整體優化,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其次,提高制度的執行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有制度不執行,比沒有制度危害更大。有了制度,更需要執行得擲地有聲、不折不扣。如果只制定制度卻不去執行或執行不力,制度就無異于一紙空文。為此,各級領導干部要強化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的權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加強對制度執行的監督,嚴格問責制度執行搞變通、打折扣、執行不力等現象。
再次,加強唯物辯證法的學習,切實提高干部隊伍的治理能力。干部隊伍的治理能力是影響治理效能的重要因素。提高干部隊伍的治理能力,必須加強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尤其應高度重視唯物辯證法的學習,提高干部隊伍的辯證思維能力。我們現在所強調的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都是辯證法的運用。加強唯物辯證法的學習、掌握和運用,才能提高干部隊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科學性,從而提高干部隊伍的治理能力。
最后,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依法治國是現代制度文明的基本標志,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石。必須深入推進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實現國家治理的制度化、法治化。與此相適應,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不斷提高黨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價值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統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深刻把握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演進的方向和規律,深刻把握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路徑。(陳志剛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