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宋史》有傳,南宋淳佑元年,封汝南伯,從祀孔子廟庭。自孔孟之后,儒學入圣又一人,他就是宋代理學的開山人、理學奠基者“二程”的導師——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世稱“濂溪先生”,道州樓田堡(現湖南道縣)人。
陶淵明愛菊花的此中真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白居易愛牡丹的雍容華貴,“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而周敦頤獨愛蓮的中通外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他清廉正氣,不避責任,一篇《愛蓮說》119個字,卻成為傳世名篇,道出廉者之道,彰顯智者守潔。
“官不在大,有廉則名。”宋代文人士大夫做官有個特點,并不特別在乎官位的大小,重在廉績。周敦頤第一個官職是分寧主簿。當時有一個案子久決不下,周敦頤到任后,“一訊立辨”,初出茅廬,就令“老吏弗能如”,很快就官升南安軍司理參軍。至和元年(1054),周敦頤轉任南昌知縣,南昌人高興得不得了:“這是當年在分寧時一訊立辨的那個人啊,我們有盼頭了。”
“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周敦頤轉任南昌知縣不久,偶得怪病,昏死過去,一天一夜后才醒過來。大家認為其命不久矣,已準備為其料理后事,清理家產中發現,家中僅有一個破箱子,里面除了幾件破衣服和幾本舊書,還有他的所有積蓄——寥寥幾十文。其好友潘興嗣將這件事寫進了《周敦頤墓志銘》中,并強調“此予之親見也”,說他“奉養至廉,所得俸祿分給宗族,其余以待賓客,不知者以為好名,君處之裕如也”。
“故人欲問吾何況,為道舂陵只一般。”治平二年(1065),周敦頤任永州通判的消息傳到故里后,親友都想攀親帶故、謀取官職,周敦頤有權不濫用,遂寫詩打發親友求官辦事者,交由侄兒帶回家鄉傳閱,以此堵住鄉關故舊的求官之請。而《任所寄鄉關故舊》一詩正是周敦頤真性情的體現:“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停杯厭飲香醪味,舉箸常餐淡菜盤。”雖多年宦海沉浮,卻沒有改變自己“迂腐”的書生氣,自己不追求奢華,崇尚節儉,平日厭惡珍饈佳肴,只吃簡單平淡的食物。
“北有包青天,南有周濂溪”。周敦頤為官三十年,薄宦游四方,雖官位不尊,然名聲俞顯,時人譽稱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這就是我時常夢到一位智者,在廬山腳下,陋室之避,昏燈搖曳,夜深人靜時,一句“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便成了其一生的追尋。(泗縣紀委監委派駐第七紀檢監察組 冉貝)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