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jiān)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qū)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間出了父子雙宰相,這就是廣為人知的張英和其子張廷玉。張英(1637—1708年),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進士,十二年任翰林院編修,十六年入值南書房。供職勤謹,應對稱旨,后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廷玉(1672—1755年),康熙三十九年進士,歷任文淵閣、文華殿、保和殿大學士及戶部、吏部尚書,為官長達50年,“歷得三朝,遭逢極盛”。父子宰相可謂政績突出,為世人稱道,而且桐城張氏舉業(yè)不斷,名宦迭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具有和傳承好的家風。其家風主要包含在張英撰寫的《聰訓齋語》和張廷玉著述的《澄懷園語》中,展現(xiàn)為讀書、立品、禮讓、守廉、儉用、養(yǎng)身六個向度。
讀書。張英博學廣識,著書頗豐,但對后世影響最大的還是其家訓《聰訓齋語》。在《聰訓齋語》中,他首先強調的是讀書。其一,他強調讀書的重要性。張英在《聰訓齋語》中說:“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薄白x書可以增長道心,為頤養(yǎng)第一事也?!蹦茏x書為文,必然受到尊重,而不在功名得失。他還認為“人心至靈至動,不可過勞,亦不可過動,惟讀書可以養(yǎng)之”,故而一生飽讀詩書,至勞不輟,心境澄澈。其二,他重視讀書的方法。張英在《聰訓齋語》中說:“讀書須明窗凈幾,案頭不可多置書。讀書作文須凝神靜氣,目光迥然,出文與題之上,最忌墜入云霧之中,迷失出路,多讀文而不熟,如將不練之兵,臨時全不得用,徒疲精勞神,與操空拳者無異?!睆埻⒂裨诳茍鲋袑胰」γ?,與父親的悉心教誨是分不開的。
立品。立品就是怎樣做人。張英主張立品要以謙讓、益人為本。他在《聰訓齋語》中說:“言思可道,行思可法,不嬌盈、不詐偽、不刻薄、不輕佻。”他居鄉(xiāng)時,與人相交“厚重謙和”。他晚年在龍眠山構筑“雙溪草堂”,與鄉(xiāng)民相處,從不以宰相自居,遇到擔柴人,主動讓路,與人方便。他認為每個人所言所行不可能“全是”,遇到別人“非之、責之”或“不以禮者”,要“平心和氣”,做到“恕人”。張廷玉秉承立品家風,他在《澄懷園語》中說:“凡人看得天下事太容易,由于未曾經歷也。待人好為責備之論,由于身在局外也。‘恕’之一字,圣賢從天性中來;中人以上者,則閱歷而后得之?!彼笞约汉图胰恕耙谎砸恍谐K加幸嬗谌?,惟恐有損與人”,“與其于放言高論中求樂境,何如在謹言慎行中尋求樂境耶”。
禮讓。張英在《聰訓齋語》中指出:古人有言:“終身讓路,不失尺寸?!崩鲜弦宰尀閷殻笫显唬骸白專轮疽病!薄白怨胖宦勅膛c讓足以消無窮之災悔,未聞忍與讓翻以釀后來之禍患也。欲行忍讓之道,先須從小事做起?!绷呦?,彰顯張氏禮讓之風。據(jù)史料記載,桐城張家與吳家比鄰,兩家之間有一塊空地,因建房引起一樁產權紛爭。張英接悉家書后,批小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后立即讓地三尺,吳家見狀也撤讓三尺,于是就空出一條六尺寬的巷道。張英的一封家書,化解了鄰里之爭,“讓他三尺”的禮讓美德,讓出一條流光溢彩的六尺巷,宰相之風廣為留傳,成就一段佳話。
守廉。張英認為,為官要以清廉為第一要務。他在《聰訓齋語》中說:“人能知富之為累,則取之當廉,而不必厚積以招怨;視之當?shù)?,而不必深忮以累心。”“使我為州縣官,決不用官銀媚上官?!彼?0余年的官宦生涯中,偶有挫折,或被降職,但最終仍以其處事清廉、才華過人而被起用或提拔。許多清正廉潔的地方官,因為有他的舉薦而得到重用,其親朋故友,鄰里子弟,中進士者多達十人之眾,而沒有誰因為他的提攜而升遷。張廷玉一生身系要職,他也甚為強調居官清廉乃分內之事。他在《澄懷園語》中說:“居官清廉乃分內之事。為官第一要‘廉’,養(yǎng)廉之道,莫能如忍。人能拼命強忍不受非分之財,則于為官之道,思過半矣!”他數(shù)充鄉(xiāng)試、會試總裁而公正無私,使天下士子“心自靜,品自端,于培養(yǎng)人才,不無裨補”。
儉用。張英主張以儉為寶。他在《聰訓齋語》中說:“以儉為寶,不止財用當儉而已,一切事常思節(jié)嗇之義,方有余地?!薄皟€于居身而裕于待物,薄于取利而謹于蓋藏,此處富之道也?!彼麑熗拧耙幌M,動逾數(shù)十金”深感不安。他嚴于律己,身體力行,致仕歸鄉(xiāng)后,“誓不著緞”,“不食人參”。他在六旬之期,反對家人、學生、同僚為他祝壽,用設宴之資周濟他人。張廷玉秉承父親儉用之美德,寢處皇帝賜居戚畹舊園十余年,生活十分儉樸,連日用器具都不齊全,“所有者皆粗重樸野,聊以充數(shù)而已”,以致王公同僚等“多以儉嗇相譏嘲”。他告誡子孫,“生富貴之家”,切不可“染紈绔之習”。
養(yǎng)身。張英重視養(yǎng)身。他認為養(yǎng)身其一在“靜”。他在《聰訓齋語》中記載:《傳》曰:“仁者靜?!庇衷唬骸爸邉?。”每見氣躁之人,舉動輕佻,多不得壽。古人謂:“硯以世計,墨以時計,筆以日計?!眲屿o之分也。靜之義有二:一則身不過勞,一則心不輕動。凡遇一切勞頓、憂惶、喜樂、恐懼之事,外則順而應之,此心凝而不動,如澄潭、如古井,則志一動氣,外間之紛擾皆退聽矣。其二在“樂”。張英自得其樂,他仿效白居易的字“樂天”,以“樂圃”為號,要常有自得其樂。他還自擬一副對聯(lián):“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山水花竹,無恒主人,得閑便是主人?!庇迫恢?,流淌其間。此外,他還訓示兒子要樂觀處世,以做善事為樂。他教誨子孫“能做好事一兩件,其樂逾于日享大烹之奉多矣!”他在過60歲生日時,不按慣例做,而是讓妻子用所需花費制作一百件棉衣褲,送給路上忍饑挨凍的人們。
父子宰相的張氏家風的六個向度,彰顯于國為棟梁,于家為風范。(作者:王春雷)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jiān)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qū)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