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讀懂新思想中的歷史思維——讀《民族復興和中國共產黨: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
中國方正出版社
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復興和中國共產黨: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為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供了一個重要讀本。該書以八次講座的形式,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大歷史觀,分別解讀中國人和中華民族歷史、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共產黨歷史,展現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告訴我們怎樣從昨天走到今天,又如何從今天走到明天,該書運用大歷史觀闡釋新時代新思想,為我們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背景、歷史地位、科學體系、精神實質、實踐要求,深刻理解貫穿其中的堅定信仰信念、鮮明人民立場、強烈歷史擔當、求真務實作風、勇于創新精神和科學方法論,提供了一個嶄新視角,為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供了參考。
我是誰:責任在肩 使命光榮
該書第一講,就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問題“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講起,引人注目。這個命題本來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這個問題,思考和研究的則是中國政治的本體問題,認為關注今天的中國,就要懂得昨天的中國怎么走過來的,今天的中國在何處,然后才能搞懂明天的中國往哪里走。因此,我們今天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首先也應該搞清楚“我是誰,從哪里來,現在何處,到哪里去”。在這四個問題中,首先要搞清楚“我是誰”。歷史經驗證明,只要把“我是誰”這個主體性問題搞清楚了,使命感就會油然而生,思想理論就會符合實際,貫徹落實就會有實效。
該書認為,對于這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從兩個角度給我們作了回答,一個是從中華民族的角度,強調“我是中國人”“我們是中國人”;一個是從我們黨的角度,強調“我是中國共產黨人”“我們是中國共產黨人”。因此,書中用一講專門闡釋“我是中國人”。今天的中國人,不管生活在哪里,都是中華民族的子孫,身上都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都有著中國人獨特的價值觀念、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中國的文化基因既塑造了中國人,也塑造了中國制度,還體現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追求上面。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我們是“中國人”,因為牢記我們是“中國人”,就能夠認識我們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就能夠認識我們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用一講專門闡釋“我是中國共產黨人”。“中國共產黨人”,首先是“共產黨人”,更是“中國”的共產黨人。共產黨人,顧名思義,就是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人。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共產主義是我們的遠大理想,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鈣”就是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中國”的共產黨人,是指同中華民族血肉相連的共產黨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共產黨人。作為今天中國共產黨人就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說的“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
從哪里來:源頭活水 清晰可見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該書認為,堅持歷史思維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中國共產黨歷來就善于從整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中來把握國情,研究制定路線方針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從哪里來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70年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97年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中得來的。”
書中專門有一講對這“五個得來的”逐個進行分析,從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源頭和演進脈絡,看到它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融會貫通。比如,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黨和國家工作中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以說,40年的偉大實踐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70年的歷史,包括了“改革開放前近30年”和“改革開放后40年”這兩段歷史。這兩個歷史時期是相互聯系的,又有重大區別,不能互相否定,前一時期艱辛探索,為后一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所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比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都是社會革命的范疇,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革命,就沒有新中國,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毫無疑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97年偉大社會革命中得來的。比如,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志士仁人為了救亡圖存、奮發圖強,進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爭,但都沒有能夠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但是他們的精神激勵了后人,留給了后人。中國共產黨就是這一精神的最好繼承者,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指引下,領導人民開展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偉大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是要求我們牢記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繼續奮斗、繼續前進。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
現在何處:方位準確 頭腦清醒
研究歷史,是為了把握現在,開辟未來。現在是連接歷史和未來的橋梁。能否準確把握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方位和階段性特征,歷來是我們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依據。那么,我們現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階段性特征是什么?黨的十九大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該書認為,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意味著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和快速發展,今天的中國出現了許多新的階段性特征:一方面綜合國力有較大發展,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另一方面中國人均GDP在世界上排名70位上下;一方面中國城鄉居民收入成百倍增長,另一方面城鄉差距依然很大;一方面中國已是制造業大國,另一方面中國制造業還處在世界中低端,等等,不一而足。這樣,我們就能更好領會黨的十九大在提出“新時代”這一歷史方位重大政治論斷時,為什么還要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國社會主義社會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即我國仍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該書還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解決新時代的新矛盾時,在實踐中形成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了重點闡發,分析了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要解決的時代課題、包含的主要內容、具有的歷史地位等,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學懂弄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更好地用它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到哪里去:目標明確 信心倍增
應當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大歷史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要講明“到哪里去”的問題。該書用四講濃墨重彩地重點闡發“到哪里去”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該書認為,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實際上是講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已經干了什么、正在干什么,還要干什么,或者是講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從哪里來”“現在何處”“到哪里去”的問題。“站起來”,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自豪地向世界宣布的: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富起來”,是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發自內心的贊頌。“強起來”,則是今天全國各族人民對國家命運和前途最熱切的期盼。
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是以讓國家和民族“強起來”為己任的。黨的十九大報告制定了一個宏偉的行動綱領,提出了兩大歷史使命:一是到2020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是從2020年到2050年“分兩步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第一步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從2035年到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該書認為,未來前進的道路已經開辟、目標非常明確,前景鼓舞人心。
該書認為,歷史告訴我們,道路關乎黨的命運、國家前途、民族希望、人民幸福。毛澤東同志從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出發,帶領全黨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最終奪取全國政權,建立新中國,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鄧小平同志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帶領全黨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從“我是誰”“從哪里來”“現在何處”“到哪里去”的大歷史觀出發,要求全黨要搞清楚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過去走過的道路和現實的狀況,堅定不移地朝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作者:李清泉 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