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中國方正出版社
1978年開啟的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了中國。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結構發生巨大變革,人民生活和社會意識都隨之發生著改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譜寫著耀眼的詩篇。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強調:“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堅持、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要總結經驗,高舉改革開放旗幟,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將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
近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重點圖書《見證:我親歷的改革開放》由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人物特寫欄目《見證》為底稿,講述40位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領域的探索者、親歷者、見證者的精彩故事,展現改革開放40年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和翻天覆地的變化。
40年,理論與實踐相互映射;40人,個體經歷與宏大歷史交相輝映。40位改革風云人物的采訪實錄,呈現出40年改革開放的豐富圖景和巨大成就。
緊隨時代,堅定道路,把握好“變”與“常”的關系
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緊隨時代主題。“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代的需要而形成的。”在總結新中國前三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之上,根據世界政治與經濟的重大變化,中國共產黨人敏銳地把握到時代的主題已由“戰爭與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并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1977年的夏天,胡福明意識到“中國已經到了一個偉大歷史的轉折關頭。”因此,作為一個理論工作者,他拿起了筆。于是,1978年5月11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在《光明日報》頭版發表;那一年,以嚴金昌為代表的小崗村18位大包干帶頭人在契約書上按下了紅手印,大家一天到晚拼命干,糧食大豐收;那一年,章華妹拿到了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成為第一個“個體戶”;那一年,梁廣大招商引資、引進人才,統一土地規劃,打破“條條框框”,力推改革,被稱為“梁膽大”;那一年,龍永圖成為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的一員,后來親歷了中國復關、入世談判的15年。在改革求變的精神指引下,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市場,中華大地因時而變。
不忘初心,不變本質,堅定道路自信。道路決定命運。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困惑、彷徨、思索、奮進的40年。非議,一直伴隨著梁廣大在珠海特區的改革。爭議,年廣久雇了100多人,到底算“姓社”還是“姓資”?辯論,華生在1984年莫干山會議上,與人爭論價格改革究竟是“調”還是“放”?1985年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指出:“對內搞活經濟,是活了社會主義,沒有傷害社會主義的本質”,明確了改革的初心,為改革者堅定了道路自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這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判斷正面回答并徹底否定了,近些年來國內外輿論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質疑聲音和錯誤看法,在國內外輿論場中開創性地、堅定地發出了中國聲音,明確了我們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定力和道路選擇。
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把握好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同樣離不開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是中國走向世界,匯入人類文明發展的潮流的歷程,體現了文明發展歷程中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強調的:“人類文明多樣性賦予這個世界姹紫嫣紅的色彩,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只有在多樣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鑒、和諧共存,這個世界才能豐富多彩,欣欣向榮”。
《見證》一書中多處展現了文明互鑒、兼容并包對于我國民主法治、經濟社會、環境生態等重要領域改革發展的推動性作用。經濟體制的改革呼喚民法立法,市場經濟活躍的西方國家為我們的立法提供了可供比較的豐富思想資源。為此,王利民先后兩次出國學習、交流,對比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為我國民事立法做了大量準備工作。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燦發借鑒一些國家的環境立法經驗和法律通識,并立足我國具體法律實踐,先后主持和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部環境法律和法規的起草及修訂工作。他希望:“不光是保護我們自己的環境,還要保護全球的環境……我們過去借鑒了發達國家的立法,現在也有一些國家借鑒我們的立法,我們也要講好中國環境法治故事。”1938年出生的商務部原副部級干部劉向東長期在外經貿領域工作,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引進技術、引進外資、外貿體制改革等外經貿活動的點滴變化。在經濟領域,經過四十年的開放發展,中國已經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心,2014年起我國對外投資的規模開始大于引進外資的規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雙輪驅動成為新時代對外開放格局的重要特征。當前,在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的重要歷史時刻,切莫故步自封,更要堅持兼容并蓄、兼容并包,放眼世界,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依靠人民,創新不止,把握好國家與個體的關系
改革開放,是全國各族人民風雨同舟、攜手前行的四十年。《見證》一書側重于從個體的命運、情感和內心世界出發,將微觀視角與宏觀全景相結合,再現改革洪流中的個體的困惑與思考、選擇與決定、創新與奮進,折射出大時代的歷史進程。
2003年,“非典”瘋狂肆虐。親歷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牢牢記住一個日期,2013年6月20日,那一天,北京小湯山醫院最后18名“非典”患者出院,中國歷時半年之久的“非典”疫情基本結束。疫情的背后,暴露出公共衛生事業的短板、應急管理的短板、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的短板。曾光回憶4月28日給中央政治局講“非典”疫情防治的感受:“不謀而合,他們特別需要公共衛生專家”。抗擊非典,黨和政府快速決策、科學決策,補上了一堂公共衛生課,也補上了一堂治理現代化的大課。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7.8級地震。中國國際救援隊迅速到了現場,那一次,他們成功救出了49名幸存者。災后總結,中國國際救援隊原副總隊長劉向陽發現,在那場大災難中,盡管各路救援人員徹夜奮戰,一次次用雙手創造了生命的奇跡,但是,救援能力不足,效率較低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痛定思痛,經歷過一系列災難考驗后,我國應急管理的預案制定、體制機制和反應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2018年,國家應急管理部成立。劉向陽說:“作為一個從事了16年減災工作的救援人,可以說是趕上了新時代。”
正如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七大”上總結抗日戰爭經驗和抗日解放區建設經驗時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同樣,在當前改革發展的關鍵時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的力量源泉。要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40年來,我們取得輝煌成就,也經歷許多困難挑戰。為什么每一次都能夠克服困難,戰勝挑戰?經驗告訴我們,必須發揮國家和個體兩方面的積極性。多難興邦,不動如山;眾志成城,共克時艱。
那么,如何更好地發揮人民的積極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使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駕乘“神舟五號”的我國第一代航天員楊利偉也在不斷思考:“改革開放,它更多的是對人的理念和思想的更新,所以帶來了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升,才有了現在的成績。”青藏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神舟飛船”“嫦娥奔月”“蛟龍下海”,40年來,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中國發展充滿生機活力。這里面,包含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創新與奮斗。
只有極不平凡的努力,才能開創極不平凡的局面。行百里者半九十,此時此刻更加不能懈怠。我們見證40年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何其有幸;我們目睹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華章,何其有幸;我們投身從站起來邁向富起來、強起來的四十年,何其有幸。居安而思危,謀定而后行。(張源)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