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古語云:“天下之本在家。”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家”這個詞始終深深烙印于每個人的心中,在整個社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深藏于家族背后的家規家訓,則把勵志勤學、禮義廉恥等倫理道德轉化成了日常的行為規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認知、實踐等社會活動,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構成了一個家族乃至整個中華民族認同的凝聚力。
正是基于這樣的一種認識,我們的先輩編著了許多家規碟譜、家書信札等,要求族中晚輩代代遵守、恪守禮儀;先賢圣人也留下了許多家訓故事,啟發后世子孫繼承傳統,把優良家風代代相傳。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良訓傳家》一書,在總結提煉中國古代家訓精髓的基礎上,將家訓的內容融于歷史情境、歷史故事,揭示了古往今來家訓文化的共通性,充分展示了中國家規深厚的歷史底蘊。
“詩禮傳家”成就百年望族
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許多名門望族留下過濃重筆墨,它們的崛起往往源于軍功顯赫、官場得意抑或商販牟利。在歷史的歲月鉤沉中,大部分家族表現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脆弱性,但也有一部分能夠興盛百年。仔細思考,不難發現“詩禮傳家”的門風對家族長盛的重要意義。
弘農楊氏是歷史上有名的望族,它崛起于秦末農民大起義時期。當時的族人楊喜因斬殺項羽有功,被封為赤泉侯。從此,楊氏族中常有人在朝廷做官,但此時的楊氏仍算不得顯赫。等到了東漢時期,楊震的出現則讓弘農楊氏逐漸譽滿天下、受人敬重。楊震和他的祖先不同,他不慕名利、潛心治學、廣招學生、教授子弟,被人們稱贊為“關西孔子”。等到楊震五十歲的時候,他接受朝廷征召,走上仕途。為官期間,他始終慎獨慎欲、清廉公正,留下了“四知拒金”“清白傳家”等膾炙人口的故事。而他的兒子楊秉也深受家風熏陶,讀書明理、不戀權勢,留下了“酒不惑、色不惑、財不惑”的美名。從楊震這一代開始,楊氏家族以文化為家庭教育的主線,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名人學士。
瑯琊王氏的家族發展史也同樣是一曲“詩禮傳家”的美妙音符。秦朝時期的王家是一個典型的功勛家族,地位崇高。但是后來由于秦王朝被推翻,王家的社會地位逐漸下降。漢末至魏晉年間,王家有個叫王祥的人,品質高潔、蜚聲海內,受到民間追捧,甚至有人編了“臥冰求鯉”故事來凸顯他品德高尚。王祥這樣的名士的出現,實質上代表著王氏家族完成了由傳統功勛家族向文化家族的轉型,家族的社會地位和聲譽也因此不斷提高。從東漢末年至東晉時代,王家名士輩出,思想家王述、竹林七賢的王融、東晉王朝建立者王導、“書圣”王羲之等,都是飽學之士,也是那個時代的先驅。
“咬得菜根”方能鑄成大器
清代孫奇逢在《孝友堂家訓》中說:“此等世界,骨脆膽薄,一日立腳不得。爾等從未涉世,做好男子,須經磨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千古不易之理也。”這則家訓說的其實是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古人看來,一個人只有經歷過磨礪才能有所成就,他們的觀點當然也體現在傳統家訓、歷史故事當中。
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中的“百里奚舉于市”便是一個著名的“咬菜根”的故事。據說,百里奚早年游走各國,希望施展才華,但是四處碰壁,最終流落到楚國成了一名奴隸。秦穆公聽說百里奚有學問,便花了五張羊皮買回了百里奚。這便有了后來的“五羖大夫”百里奚輔助秦穆公壯大秦國的故事。可以說,百里奚正是因為在磨礪中堅持不懈、不斷成長,才能夠遇見伯樂,取得成功。
正是基于這種“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認識,古人的家庭教育觀念主張對孩子嚴加管教,反對溺愛。司馬光的《家范》中就有“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而不知教也”的說法。南朝名將王僧辯成長故事是一個嚴厲家規培養成功孩子的例子。王僧辯的母親教子很嚴,從小要求王僧辯好好學習、守禮廉讓、生活儉樸。后來,王僧辯當上大將軍,他母親對他的要求也沒有放松,只要做錯事,一樣動用家法。可以說,正是因為有嚴母在內督促,王僧辯才能當上高官,并且培養了待人寬厚、處事嚴謹的行事作風,確保家族的和睦繁榮。而《顏氏家訓》中則記載了一則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南朝時期有一位學士十分寵溺孩子,對孩子予求予取、一味表揚,即使孩子做錯了也會替他遮掩。后來,孩子長大,說話尖酸刻薄不說,對長輩上級也不尊重,最后因公開指斥長官而丟了性命。
“修身務本”譜寫君子本色
中國古代家訓講究“務本”,這里的“本”是古代君子的一種追求,包含有品德、胸懷、見識與才干四個方面。四者環環相扣、循序漸進,需要人們在修身過程中不斷錘煉自己,才能有所提升。家教就是要告訴我們這個道理,鍛造可塑之身。
修身養德的君子之本始終是諸葛亮家風的重要內容。他的《誡子書》中就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等內容。而這些道理則來源于諸葛亮的人生實踐。諸葛亮號稱“臥龍”,是個很有才華的人,在諸侯割據的漢末想要出人頭地其實并不難。但是他卻安心隱居于南陽,躬耕讀書,修養品德,提升能力,等遇到明主,才愿意出山報效社會。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在淡泊寧靜中修身的經歷,諸葛亮才能開辟“三足鼎立”的格局。
春秋時期的晉國上卿郤缺也是一個追求修身養德的人,他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了“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大道。郤氏曾是晉國的官宦世家,后來家族遭到流放,郤缺一下子從官僚士大夫變成田野農夫。然而,即便遭受如此大的打擊,郤缺仍然能夠嚴守家規,遵循禮法,就算和妻子二人在田頭吃飯,也要先行禮才開始吃飯。后來,朝廷得知他貧賤不移其志的事跡就將他征召。為官期間,郤缺仍然堅守初心,將修身養德的家風演化為治國理念,主張以德治國,對內善待百姓,對外示好鄰國,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
“汲取智慧”練就處世之道
傳統家訓的智慧通常源于古人在生產生活、練達人情的過程中所吸取的經驗。古人把這些經驗寄托在家訓著作中,為的是讓后人少走彎路,從而更加接近成功。
寬容是古人在實踐探索中感悟到的一種人生修養。歷史上有名的“六尺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張吳兩家人為三尺寬的土地而鬧糾紛,張家人千里傳書給在京城當官的張英求救。數天后收到回信,打開一看是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豁然開朗,主動退讓三尺,吳家深受感動,也讓三尺,從而形成了一條巷子。
古人不僅提倡寬容禮讓,也強調要臨事以敬,端正做事,待人恭敬。何倫的《何氏家規》中說,看弟子讀書是否有成,先看他是否懷有恭敬之心。舉一反三,我們做任何事也都符合這樣的道理。楊時程門立雪,是對求學的虔誠和師道的尊敬;伯牙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是友人間的相互敬重;歐陽詢也曾連續三天在路旁觀看書法名家索靖寫的石碑,這是對事業的一種“敬”。
同樣,處世以誠也是古人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王汝梅在《王氏家訓》中的“萬事須以一誠字立腳跟,即事不敗。未有不誠能成事者”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曾參殺豬的故事最能體現誠信的意義。一天,曾參同夫人上街,兒子吵著要去。曾參夫人為安撫孩子在家,便哄騙說回來后殺豬給他吃。沒想到,曾參回來后果真把豬殺了。面對妻子的責怪,曾參解釋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今天如果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不會再信任你了。
“內外兼修”提升個人內涵
中國古代家訓還有兩個重要的話題,那便是讀書和交友。此二者往往從內外兩個方面極大地影響和改變著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我們生命的質量。因此,先哲們總是樂此不疲地告誡我們要勤學苦讀、廣交善友。
正如古人所言:“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因此,讀書的第一大好處,便是讓人由內而外流露出氣質和風度。韓信年少時家境貧寒,常常吃不上飯,被人看不起。他常一個人在河邊忍饑挨餓讀書,有個給人洗衣服的漂母見他可憐,便把自己的飯菜剩一點給他吃。韓信就憑借著這口飯,硬是把書讀完,最終成為一代名將,受人敬仰。呂蒙從小沒讀過書,在孫權的鼓勵下潛心讀書,后來涉獵廣博、出口成章,連魯肅也贊嘆:“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曾國藩本是進士出生,即使身居高位的時候,仍然“日以讀書為業”,推崇程朱理學,立志澄清天下。以上三人,境遇各有不同,卻都因讀書而改變了個人氣質,受到人們的尊敬,由此可見讀書的重要。
除了要通過書本與前人交流,我們還要見賢思齊,從身邊人身上汲取智慧。因此,古代家訓尤其重視交友。朱熹就撰寫了《訓子帖》,用自己的人生經驗,教兒子如何識人交友,他認為“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而《顏氏家訓》等家訓類著作也常告訴人們交善友的好處,引導人們向身邊友人學習。
正所謂:“源遠者流長,根深者葉茂。”中華民族的傳統家訓往往產生于數百年前甚至數千年前,而其在傳承的過程中又經過了無數先輩的醞釀豐富。這些家規家訓傳承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深處,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謝毅)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