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明嘉靖年間的周怡,字順之,號訥溪,出生在太平縣(現黃山區)仙源周家,當地人代代相傳,都知道周怡是一位剛正不阿、敢于犯顏直諫的忠臣。
周怡十八歲參加秀才考試,考題為“論從政之道”,周怡寫下“鼎鑊不避,溝壑不忘,可以稱士矣,不然皆偽也”之句,督學章介庵看見了非常贊賞。
周怡耿直無私,與監察御吏楊爵、刑部主事劉魁,因反對皇帝日事祈禱、不問朝政而廷杖下獄,被稱為“嘉靖天下三君子”。
嘉靖十七年,周怡中進士,官授順德推官,政績卓著,旋又授吏部給事中。為官之初,因看不慣嘉靖王朝現實,先后彈劾了不少奸官。當朝權相嚴嵩,倚仗嘉靖皇帝寵信,培植爪牙,操縱國事。文武官員如果與他不合,往往被他設計殺害。周怡屢次要向皇帝進諫彈劾嚴嵩,怎奈年輕,人微言輕,很難濟事,朝中同僚多是因嘉靖皇帝袒護嚴嵩而畏懼。
待到嘉靖二十二年(1543)六月,看到嚴嵩日益權勢熏天,目無朝綱,周怡實在忍不住了,決定上表彈劾嚴嵩,關系好的同僚知道后驚駭不已,勸他不能以卵擊石,要考慮自己身家性命。周怡朗朗正色道:“我等為官,一不憂君,二不憂民,日夜皆以自身為懷,豈不偽哉!奸臣當道,雖萬死而不辭,仁兄幸勿再勸。”次日五鼓上朝,周怡呈上《劾大臣不和疏》,措辭嚴厲,切中時弊,影指了嚴嵩許多罪惡。豈知昏庸的嘉靖皇帝卻把周怡的本章交給嚴嵩,所謂希望嚴嵩自查自糾。嘉靖皇帝此舉也不異于把周怡送到嚴嵩的案板上,等同于讓嚴嵩羅織周怡罪名,加害周怡。可巧周怡本章中有“圣意失察”等語,被嚴嵩借來以“欺君之罪”蠱惑嘉靖,結果以“誹謗朝政,誣陷上官”罪名,將周怡革職辦罪,重杖四十,打入天牢。雖有十多名正直的官員站出來聯名具保,但都被嚴嵩視為同黨遭到打壓排擠。周怡兩年后獲釋,一個月后又被捕入獄三年,之后近二十年不被任用。
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周怡終于被任命為太常少卿。雖半生仕途坎坷,吃盡苦頭,但年過花甲的周怡依然秉性剛直,嫉惡如仇,不多久又因為得罪權貴被降為地方官,后來又安排到南京國子監教四書五經。畢竟周怡德才兼備,品行高尚,次年又被重新任命太常少卿。但可惜的是,64歲的周怡接到圣旨后,還沒到任就染病去世。周怡暮年壯志,身死難酬,剛正一生。
明穆宗沉痛之余開始反思,充分肯定他的剛毅忠君,賜謚號“恭節”,意為克己修身保持崇高的節操之義,并敕建周公祠,對周怡進行祭祀。天啟二年封謚號稱“恭節公祠”,重新擴建,題額“忠諫流芳”。
周怡為官一身正氣,剛正不阿,贏得了后人敬仰。周怡也是太平縣唯一被寫入《明史》的人物,他的奏疏被收入清代編纂的《四庫全書》,他舍身斗權相的故事在一直在徽州一帶廣為傳頌!(黃山市紀委監委)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