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宋·呂本中所著《官箴》開篇講“為官之法,惟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呂本中所說為官“日清、日慎、日勤”,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清廉、謹慎、勤政”。
呂本中,字居仁,號紫薇,人稱東萊先生。壽州(今安微壽縣)人,初授承務郎。徽宗宣和六年,為樞密院編修官,后遷職方員外郎。高宗紹興六年,召賜進士出身,歷官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因忤秦檜罷官。其曾著論《官箴》,提出“清慎勤”的廉政思想,構建“清官”理論,卓越見解廣為流傳,清康熙帝推薦給文武百官,乾隆皇帝將之收錄進《四庫全書》,《習近平用典》一書中“立德篇”也有論述,《官箴》所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清官”理論,呈現中國廉政史新特色,成為廉政思想史的瑰寶。
“君子為政之道,以修身為本”。自古以來,“德”就是做人的基礎和根本,丟掉了“德”,就失去了做人、做事、做官的根基。正如一些違法犯罪分子在懺悔時說,面對社會物欲橫流時,我的思想道德受到沖擊,理想信念開始變形,人生追求逐漸扭曲,自我改造放松了,私心貪欲就冒出來了,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從而一發不可收拾,最終掉進了犯罪的深淵。現實案例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們,“德”在“人生旅途”的重要性,對此,紀檢監察干部要堅持好“一日三省”,在“做人”中秉持“德”的操守,在“做事”中修煉“德”的品行,在“做官”中強化“德”的根基,不斷踐行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這一要求,做到時時處處日清夜廉,將“日清”的德品堅持到“底”。
“明了在先,踐行在后”。俗話說“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詮釋著做人、做事的標準。不少身陷囹圄的人,在獄中懺悔時說,自己當初為官時,也能做到清正廉潔,但隨著時間推移,由于交友不慎,自我把持不嚴,漸漸迷失自我,在工作、生活中不問來龍去脈,就感情用事,胡亂批條子,到頭來落得害己害人。這樣的教訓,時刻警醒著我們一定要慎言慎行,審慎三思,既要合法、合規、合情、合理,又要當斷則斷、該說不就說不,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廉潔從政,是亙古不變的做事之基,體現著從政者的信念追求和價值評判,反映著從政者的思想境界和智力水平。有個寓言講得好,從前有一個姓李的縣官來到冥府,向閻王報到時說,自己一生為官清廉,所到之處,只喝清水一杯。閻王笑著說:“設官為了興利除弊。如果公堂上設一個木偶,連水也不喝,豈不是更勝于你?”縣官辯解道:“我雖無功,但也無過呀!”縣官辯解道:“你處處只求保全自己,對某冤案因避嫌疑而不言,對公務因怕麻煩而不辦,豈不負國負民!你不是貪官,卻是個昏官!”一席話說的縣官啞口無言。此寓言講明一個道理,勤政與廉政本來就是一對雙胞胎,密不可分。作為紀檢監察干部要敢于向“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裝樣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樣子”庸官懶官“亮劍”,對那些效率低下、工作貽誤、群眾正當權益受損等不作為進行嚴肅問責,追究其行政、法律責任,讓庸官懶官無所遁形,倒逼干部積極進取、勤于工作。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發表講話時強調“廣大青年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當官就不要想發財、想發財就不要去做官”,這和古人為官要“日清、日慎、日勤”的官箴可謂一脈相承。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作為紀檢監察干部要時刻銘記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這一要求,以《官箴》中的“日清、日慎、日勤”自勉,堅持“刀刃向內”不斷解剖自己,不斷校正目標追求,做一名讓黨放心,群眾擁護,個人安心的紀檢監察干部。(宿州市埇橋區紀委監委 王濤)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