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少年時的我,曾懷揣著仗劍走天涯的豪情,夢想如金庸古龍筆下的大俠般時刻堅守心中信念,蕩盡世間邪惡,為國為民,匡扶正義。隨著年歲漸長,這份豪情漸漸掩埋心底。自走上紀檢監察崗位,少時漸掩的心中豪情又慢慢蘇醒,這份信念愈發強烈。打老虎、拍蒼蠅,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構建制度牢籠,密切聯系群眾,所做的一切不正是為了守衛我們的黨,守衛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嗎?而《監察法》的出臺,為我們信念的堅守增添了更強的保證,我能為貫徹《監察法》,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而感到驕傲,更能從《監察法》中體現的責任擔當而感到自己的鐵肩道義。我愿意為紀檢監察工作和《監察法》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打鐵還需自身硬”,我深知為了守衛這份信念,真正需要下苦功,練內功。堅持常學常新,學以致用,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業務水平。自《監察法》出臺后,我所在第四紀檢監察室結合《省紀委監委執紀監督監察工作暫行辦法》,進一步完善了辦法中所體現的工作程序,編制了線索擬辦、談話函詢、初步核實、立案審查調查等表格50余種,擬定了各項工作報告模板,初步打開了工作局面,通過對《監察法》的學習,我深深的感受到,想要成為打鐵的人,必須要成為鐵打的人,要以終身學習的理念、科學的精神不斷的鍛造錘煉自己,去守衛心中的信念。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作為一名紀檢監察干部,感觸最深的是履行監督職責。《監察法》中賦予了我們監督、調查、處置三種職能,但作為最基礎最本源的還是監督。縱觀古今中外,一個人陷于貪腐而難以自拔,就個人原因而言,無非是監督缺失、迷失自我,走上不歸路。《監察法》中賦予我們的監督職能其實就是對黨員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她保證了黨員干部能處于健康的工作環境中,防止得隴望蜀,欲壑難填,這和黨紀中的踐行“四種形態”是相統一的,而落實監督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談話函詢。自我所在的室組建以來,共計開展談話函詢46人,目前已經了結29人,對13人開展了批評教育或誡勉談話,真正使紅臉出汗成為常態。
記得2017年9月,我室以函詢方式處置市直某機關數名黨員領導干部因家中喪事收受機關下屬單位工會慰問金問題。通過我們的政策教育,幾名領導干部均認識之前收受慰問金的錯誤,表示受到一次深刻的警示教育,他們及時上繳了違紀款和深刻的書面檢查,在該單位也形成了較強烈的反響,我們也沒有簡單的就事論事,事后督促該單位完善工會經費管理辦法,也保證了其他黨員不再違紀,做好了監督的后半篇文章,收到良好執紀效果。也還記得今年3月,我們以談話方式處置一名退休多年的黨員領導干部在未上市公司入股分紅和收受該公司分紅股金問題。原來,這名干部在退休后,通過協調關系幫助該公司法人解決了問題,事后收受其股金并在其公司入股分紅,但本人沒有出資。剛開始時,他始終不理解自己錯在何處,認為自己已經退休,幫助別人辦事并收受好處是正當的市場經濟行為,直到我們拿出相關紀律條款,他才深刻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構成違反廉潔紀律錯誤,該黨員干部表示,自己的這次教育是醍醐灌頂的,是一次深刻的共產黨員的修養過程。通過接觸這樣的人和事,我也更加體會到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唯有落小、落細、落實,以實際成果取信于民,才能更好守衛心中的那份信念。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監察法》規定監察機關行使的調查職能是我們開展工作的重要環節。調查取證是個艱辛的過程,也是個苦樂交織的過程。記得今年元月以來,我們接受了案管室移送的反映市直某單位多名黨員干部問題線索,這些問題線索涉及領域廣、人員多,情況復雜,時間跨度長達十五年,特別是調取的相關會計賬簿資料都有滿滿的三大箱,面對困難,我們選擇迎難而上,一張張的翻閱,一本本的查看梳理登記,歷時近一個星期,終于將賬簿中涉及的違紀線索一一梳理清楚,為下一步核查工作開展奠定了有力基礎。在調查過程中,有時為查清一個問題,我們要調閱大量資料,并對相關業務進行學習。如反映某鄉鎮副縣級領導干部鎮上數個工程都由其親屬承包問題,我們不僅調閱了市縣兩級招投標文件規定,還對其會議決策過程進行了詳細調閱,并了解類似工程招投標情況,及時借助外力,向了解招投標工作市直單位領導請教,最終為該領導澄清了問題。我們也在一件件具體的線索調查中,增加了閱歷,提高了本領,也為我堅守信念提供了能力支撐。
我們紀檢人,黨賦予我們一定的權力,可這權力上飄揚的是鮮紅的黨旗,黨旗上寫著人民的期望和黨的囑托。我們深深感受到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我們夢想天下無腐、天下無貪,我們甚至希望自己是在工作中最沒有成就感和獲得感的那一個。我!也是千千萬萬紀檢人當中的普通一員,每天伴著殷切的希望,走在前進的道路上,和你和我,堅守信念,執夢而行,你我肩并肩,永遠在路上!(蕪湖市紀委監委 趙鍇)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