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在宋代,他因整頓吏治、懲治貪官、解除民困而被稱為“包青天”,后世則敬稱他為包公。
《宋史列傳第七十五.包拯傳》中還記載有他“不持一硯歸”的事跡。千百年來一向被傳為佳話,之后更衍變為一個美麗的傳說。
端州出產的硯十分珍貴,歷來被作為獻給皇帝的貢品,實行限額開采。過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進貢”名義層層加碼掠奪百姓。包公到任不久,探訪民情,便聽說了這種盤剝硯工的事,針對這種弊病,專門出了一份告示,儆戒官員、士紳不得任意擴大貢硯數目,不準向硯工攤分工錢。這份告示,得到了百姓的擁護。“包青天”的威名便傳之百里以外。
三年后,包公離任,端城男女老幼都來碼頭送行。一些名流、士紳紛紛攜物相贈,都被包公一一謝絕了。官船在一片贊揚聲中解纜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一個叫羚羊峽的地方。本來風和日麗,天色晴朗。但船過羚羊峽卻風云突變,烏云翻滾,濁浪排空。包公感到事有蹊蹺,心想莫非手下人背著自己私受賄賂,藏于船上?他立刻命家人把隨行人員叫來身邊查問。他的隨從書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稟告,我們離開端州之前,當地鄉紳特地送給大人端硯一個,因小的認為是小事,沒有啟稟,私下替大人收了,現放在船上。”包公一聽,當即命令書僮從速將硯取出。這塊端硯,外包黃布袱,硯身雕龍刻鳳,鴝鵒眼碧綠晶瑩,果然是方好硯。但包公一拿到手,連看也沒看一眼,隨手將端硯拋到江里。說也奇怪,硯一落江,頓時風平浪靜,云開日出。
常言道:“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大世界”。一硯雖小,卻足以看出包拯正直無私的精神和清廉從政的作風。可以說,在當時,能夠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不與人茍合,“不持一硯歸”,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就是在今天,相形之下,我們有些黨員干部也是望塵莫及的。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縱觀那些經濟犯罪分子,之所以最終落得了個可恥下場,無一不是從小貪小占開始墮落而中箭落馬的。
包拯不持一硯歸故事充分彰顯了其痛惡貪瀆,清廉無私,這對我們黨員干部不無啟迪和教育意義。黨員干部應堅持以廉潔從政為起點,正確處理公與私的關系,堅持從嚴要求自己。同時,要時時對照違紀違法案件中的反面典型,從中吸取教訓,警告自己時刻以黨的利益為重,不為利、權、色所誘惑,切實把好第一道關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止之于未發,永葆共產黨人先進性和純潔性!(淮北市相山區東山街道紀工委 聶瑾)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