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黨和人民事業要不斷發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出處】《三國志·蜀志·董允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
【原典】 今方掃除強賊,混一區夏,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釋義】 現今正要掃除強賊,統一華夏,功績有人才方能建立,事業有人才才能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此語,意在說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各方面的人才。
【闡釋】
《三國志》由西晉陳壽所著,但“失在于略,時有所脫漏”,南朝宋著名史學家裴松之奉宋文帝詔命為《三國志》做注。其中的《董允傳》提到了襄陽人董恢,寫的比較簡略,裴松之就引了當時人能看到的《襄陽記》來為其補充史料。
《襄陽記》中提到:董恢以副使身份陪同費掉出使吳國,孫權大醉后問費掉:楊儀、魏延等人只不過有些小才能,你們卻如此重用他們,將來有一天等諸葛亮不在了,他們一定會成為禍亂的。你們對此難道就沒有防備嗎?費掉不知如何回答,四顧求助。董恢告訴費掉,可以這樣應對:雖然楊儀、魏延關系不好,但他們對國家卻并沒有叛逆之心。現今正要掃除強賊,統一華夏,急需人才,“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孫權聽后認為言之有理。回蜀后,諸葛亮聽說了這件事,感到董恢善言有才,于是在他回來還不到三天,就任命其為丞相府掾屬,后來升遷為巴郡太守。
自古人才難得,《列子·說符》指出:“治國之難,在于知賢。”《論語·泰伯》道:“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說的是舜有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五位治國能臣,就把天下治理好了。周武王也認為他能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是因為有十位治亂之臣輔佐。
周武王的十位治亂之臣,其中就有他的弟弟周公,周公本身很有才能,又能愛才禮才敬才用才。《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成王封周公的兒子伯禽于魯,伯禽臨行前,周公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伯禽要愛惜重用人才,“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周公洗一次頭發,中間要停下來幾次,有人來訪,他就握著沒有洗好的頭發趕忙接見;吃一餐飯,中間也要停頓幾次,有人來訪,他顧不上吃完就去會見,怕慢待了賢士,失去了人才。
對周公的這種“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的待才之舉,后世曹操在《短歌行》中給予高度評價:“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同周公一樣,也是位愛才之人,在漢末亂世,他能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與孫、劉兩家三足鼎立,與他能重才用才不無相關。官渡之戰時,曹操兵少糧缺,與袁紹對峙不下,急得焦頭爛額,袁紹帳下的謀士許攸深夜突然跑到曹營來投靠,曹操聽說許攸前來,激動得連鞋子都顧不上穿,就跑出去迎接,為后世留下了忘履相迎的美談。曹操統一北方后,為延攬人才,平定天下,于建安十五年(210年)春,頒布了由他親自撰寫的《求賢令》,文末他說:“惟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成語“求賢若渴”形象地反映人們對賢才的渴望,《后漢書·周舉傳》:“昔在前世,求賢如渴。”南宋學者葉適也說:“國家之用賢才,必如饑渴之于飲食。”要想得到人才,光有渴求之心不行,還必須能夠做到辨識真偽、禮賢下士。元朝廉希憲,人稱“廉孟子”,元世祖時出任宰相。有一次,南宋降將、中書左丞劉整前來拜訪,廉希憲對其十分冷淡,竟沒讓他坐下。劉整離去后,一位衣衫襤褸的南宋書生以詩求教,廉希憲十分熱情,讓至里屋請其坐下與之交談。廉希憲之弟對此非常不理解,廉希憲解釋說:劉整雖然地位尊貴,卻是背國叛主之人;書生雖沒地位,卻是人才,我們治理國家,離不開他這樣的儒生。
《墨子·尚賢》說:“尚賢者,政之本也。”《韓詩外傳》指出:“無長安之國,無恒治之民,得賢者昌,失賢者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古往今來,凡是有戰略眼光的執政者,都很重視人才。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習近平總書記表現出強烈的人才意識,他要求“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廣開進賢之路”,深刻領會總書記講話精神,選好干部,用好人才,我們的事業就一定能成功。(牛冠恒 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研究所)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