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仁里村全貌
千年古村仁里是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少兒時代的嘻戲和啟蒙地、唐越國公汪華的故里,該村依山伴水,文化積淀深厚,是古徽州名副其實的“程朱闕里”。歷史上仁里是徽商會集的水陸碼頭,聚財蓄氣,千丁萬灶,素有“小小績溪縣,大大仁里村”之說,為徽杭古道上的重鎮。
這里不僅青山環繞,綠水長流,風景佳麗。而且是徽商的發源地,文風昌盛,徽文化底蘊深厚,亦賈亦儒。早在元朝(1279年)仁里人程遂就創辦了 “翠陽學院”,明朝進士程輅創辦了“石泉書屋”(現尚留有殘碑,清代有“南崗書屋”、“龍屏書屋等”)。代有名人,不僅有南宋投奔岳飛的抗金英雄程九皋,明清時期的文學家程通和清末翰林程秉釗(與胡適的父親胡鐵花、伏嶺邵斑卿號稱績溪三奇士),還有徽商巨賈程序東、程松堂,并于1902年(光緒29年)在仁里創辦我徽州第一所現代學堂——私立思誠兩等小學堂,學制九年,培養人才甚眾。有淮南鐵路的建設先驅程士范,和教育家陶行知一起創辦曉莊師范的程本海,大學教授程宗潮、程仰垓、程穎之等,其后起者有現代出版界泰斗王子野,其胞弟楚茹(為旅臺作家翻譯家),及臺灣家庭醫學專家程本釗,著名會計師程源申等。
仁里古村按龜形設計,目前仍完好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四門三街十八巷風貌并原汁原味地恢復了古法造紙、制墨和民俗等工藝藝術,眾多的歷史遺存和傳統文化,使仁里被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光啟堂
光啟堂對聯
仁里程氏家訓溯源
據《績溪縣志》姓氏源流記載,南北朝時,梁大同五年(539)工部尚書耿源進與弟耿汝進徒居登源河畔,石洞山下,并以“仁乃二人”、“里仁為美”名村為仁里,已逾1476年。
唐朝時,歙縣篁墩“忠壯公”程靈洗十八世孫(新安31世)程藥(金鄉縣尹)帶其家族于唐光化三年(900)遷居于此。宋朝時,忠壯公二十七世孫(新安40世)程宏祖、程瞻祖、程辛祖兄弟三人亦于南宋咸淳六的(1270)從歙縣槐塘鶯遷仁里定居。
程宏祖、瞻祖、辛祖作為仁里下祠堂始遷祖能夠在仁里落腳定居,首先必須征得程藥公族人的同意。協商的結果,同意遷入,壯大同族人丁,擴大村落,并確定了和諧相處共謀發展興村的程氏家訓“三字經”、“四同歌”。
程氏家訓以三字經的形式呈現,共198字,從修身處世、孝悌婚戀、勵志勉學、為商為政、勤儉節約以及養生等方面教育引導族人的行為。最核心的思想是規范族人行為,形成尊祖、敬宗、睦族、友善為宗旨的家族制度。
程氏家訓“三字經”簡單明了,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傳播普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仁里程姓族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成為治家良策。
除此以外,還有《四同歌》傳承:“同干事勿避勞苦,同飲食勿貪甘美,同行走勿擇好路,同睡眠勿占床席”。《四同歌》告誡子孫在外要以吃虧為福,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為自己營造一個與人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
仁里村文化史上一個又一個輝煌的取得,與程氏家訓在一代又一代仁里人中傳承息息相關。如今,仁里人又將程氏家訓刻寫了村中的墻上,成為全村人的“村規”。可以預見,如此看重家訓的仁里村人,一定會創造新的輝煌。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