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近日,安徽省無為市姚溝鎮紀委副書記沈玉琴來到飛雁村,了解惠民政策落實情況。沈玉琴走上塘埂,向蟹農們了解商品餌料的質量和價格情況,并對“電商扶持”“送技下鄉”等政策落實情況開展走訪監督。
無為市水產養殖規模較大,養殖面積穩定在23.3萬畝,其中螃蟹養殖面積達15.8萬畝。在這里,一只只膏肥黃滿的螃蟹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當地推進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之前,我們的螃蟹線上推廣難,外銷的物流成本也高,養螃蟹只能掙個辛苦錢,多虧紀委幫我們打通了堵點,現在螃蟹不愁賣了?!背蓾杉彝マr場場主葉成澤一邊查看塘口溶解氧數據,一邊向沈玉琴介紹。
此前,為推動解決螃蟹銷售渠道單一等問題,該市紀委監委“點題式”監督電商扶持政策落實情況,嚴督“資金關”和“服務關”,破除政策執行“中梗阻”,推動農業農村、商務等部門合作,建立以電商公共服務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村級電商站點為基礎的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電商基礎設施和服務。如今該市物流服務網點近300個,電商物流配送實現村級全覆蓋。
為了更好擦亮“無為螃蟹”品牌,該市紀委監委以優化營商環境為抓手,聚焦行政審批、執法監管、招投標等關鍵領域開展專項監督,對招商引資、企業服務、配套建設中各部門的履職情況開展全過程監督,推動相關職能部門履職盡責。
該市紀委監委“跟進式”監督水產養殖行政審批和執法監管情況,重點檢查許可事項合規性、審批流程透明度以及執法程序的規范性和公正性,堅決杜絕“人情審批”和“選擇性執法”,增強養殖企業和蟹農們長期經營的信心;聚焦公用品牌濫用問題,通過座談研討、一線走訪、調閱資料等方式,查看相關職能部門是否存在重申報輕管理、盲目擴大品牌使用范圍、放任企業“搭便車”等行為,推動相關職能部門建立無為市農特產品互聯網防偽溯源系統,以良好的信譽共同維護“無為螃蟹”的聲譽。該市已形成種苗培育、生態養殖、漁需服務、冷鏈物流、產品加工、餐飲銷售、品牌推廣等較為完善的全產業鏈體系,還帶動休閑垂釣、農家樂等業態發展,有效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針對部分惠農政策“空轉”、養殖戶獲得感不強等問題,該市紀委監委緊盯產業關鍵環節,對規范養殖生產資料監管、項目資金使用效益、科學養殖技術普及等方面開展“嵌入式”監督。相關派駐紀檢監察組與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等部門成立聯合督查組,深入農資經營門店、養殖基地,重點檢查蟹苗、飼料等的質量安全及購銷臺賬,運用大數據比對農資備案信息,嚴查假冒偽劣、違規添加劑等問題;采取“查閱資料+實地走訪”方式,全流程跟進池塘標準化改造、冷鏈物流等項目的申報、審批、實施、驗收全過程,重點核查項目驗收核查和獎補資金撥付情況;聚焦“送技上門”頻率及規模,查看養殖技術培訓是否存在走過場問題,首席專家工作室結對幫扶制度是否有效發揮作用,加速推動農業農村、科協等部門優化技術推廣機制。同時,該市紀委監委根據督查結果梳理形成問題清單、責任清單和整改清單,實施“業務閉環+監督閉環”的雙閉環整改機制,確保問題整改到位。
如今,“無為螃蟹”年產量已超2萬噸,年綜合產值超30億元,全市已建立螃蟹養殖專業合作社255家、家庭農場212家,帶動從業人員超5萬人,養蟹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群眾增收致富的富民產業。(本報通訊員 袁曉露)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