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曾被一些人視為“一陣風”。然而,12年過去了,這場以“徙木立信”開局的作風革命,不僅沒有“曇花一現”,反而以“鐵腕之力”重塑了中國的政治生態與社會風貌。從整治“舌尖上的浪費”到遏制“車輪上的鋪張”,從清除“會所中的歪風”到蕩滌“節日里的腐敗”,八項規定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局”,黨風政風為之一新,社風民風持續向好,并成為中國政治文明進程中一張閃亮的“金色名片”。
破舊立新,從“積弊叢生”到“鐵規生威”。八項規定施行前,人們時常嘆息“幾百個紅頭文件管不住‘一張嘴’”,公務接待成為“無底洞”,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屢禁不止。辦公用房超標、會議泛濫、文件冗長等問題更是普遍存在,基層干部疲于應付“材料大戰”,群眾辦事遭遇“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困境。特權思維與“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讓部分黨員干部逐漸背離了公仆本色。
八項規定的出臺,直指這些沉疴積弊。中央政治局以上率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以“零容忍”態度執紀問責。數據顯示,黨的二十大以來,全國監察機關共查處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76.8萬件、處分62.8萬人。一時間,違規收送禮品禮金、公款旅游等頑疾被逐一擊破。高壓態勢下,“天價茶”“煙票”“蟹券”等隱形變異“四風”問題露頭即被打,黨員干部逐漸形成“越到節點越要自律”的自覺。
化風成俗,從“為官不易”到“為民務實”。八項規定的深化,不僅在于“破”,更在于“立”。黨風政風的凈化,帶動了社會風氣的整體轉向。高檔會所轉型為大眾茶館,公車噴涂標志、定點封存,辦公面積嚴格壓縮,干部從“講排場”轉向“比實績”。尤其是政務服務領域,“最多跑一次”改革讓群眾辦事從“跑斷腿”變為“一窗通辦”。基層干部得以擺脫“文山會海”,更多精力投入民生服務。
固本培元,從“制度約束”到“文化自覺”。八項規定的生命力,源于其與制度建設、文化滋養的深度融合。從中央層面來看,《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法規相繼出臺,將作風要求固化為紀律紅線;在地方實踐工作中,有“公務餐”改革,干部跨區域公務一律掃碼自費就餐;有鄉規民約整治婚喪大操大辦,人情消費壓力銳減。與此同時,廉潔文化建設蓬勃發展,紅色精神、愛廉家風等活動,將文明新風尚融入社會肌理。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當前,“四風”問題在一些地方仍存在隱形變異風險,必須堅持“常”“長”二字:始終做到常抓不懈,以“釘釘子精神”盯緊重要節點;始終保持長效治理,通過基層觀測點、數字化監督等手段鞏固成果。唯有如此,方能避免“雨過地皮濕”,讓清廉成為全黨全社會的文化基因。
數字才最具說服力。2024年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94.9%的受訪群眾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貫徹落實成效表示肯定。顯然,這是人民群眾投下的信任票。現如今,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八項規定改變中國,其力量源于“以上率下”的政治勇氣、“抓鐵有痕”的執行決心,更源于“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當我們站在新起點新征程上,八項規定依然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抓手,它深刻啟示我們:唯有以制度固根本,以文化潤人心,方能涵養一個風清氣正的中國。(潁上縣紀委監委 朱波)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