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西遞村全景
“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一幢幢黑白相間的百年老屋如棋盤般散落在皖南山水間,歷經滄桑的西遞古村靜靜矗立在這世外桃源中。
西遞村,隸屬于黃山市黟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樸村落,以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精湛超群的徽派民居建筑、樸實純美的民俗風情而聞名。西遞原名西川,又稱西溪,取村中三條溪水東向西流之意,后因村之三華里處為徽州府西古驛過道,設有“鋪遞所”,故改稱西遞。
西遞村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間,發展于明景泰中葉,鼎盛于清初雍乾時期。西遞山清水秀,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美譽,是李唐后裔明經胡氏聚居繁衍的地方。全村面積12.96公頃,有明清古民居224幢,其中保存完好的124幢,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2000年11月,西遞與宏村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西遞村口牌坊
黟縣西遞胡氏,即唐代唐昭宗李曄的后人,主要聚居西遞村。據西遞胡氏族譜記載,唐朝末年,宣武節度使朱溫叛亂,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途中唐昭宗將出生僅月余的一位皇子托付給近侍胡三。胡三遂將皇子帶回家鄉徽州,并將其改姓為胡,取名胡昌翼。胡三自己終生未娶,將皇子撫養成人。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胡昌翼以明經科及第,但得知自己身世后,決定終身不仕。自此隱居山林,閉門專事經學研究,注有《周易專注》,人稱“明經公”。
為報答胡三救命之恩,胡昌翼留下家訓不得復宗,即不得改回李姓。千百年來,明經胡氏后代謹遵祖先遺訓,勤耕苦讀、崇文尚義、恤災扶困、福及鄉黨,被譽為“詩禮孝義人家”。
徽州古人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常將自己的人生感悟,用簡潔明了的文字記錄下來,供子孫后代銘記、恪守,并將其稱之為“家訓”,而家訓在傳承的過程中經一代代充實、劣汰優存,逐漸形成了整個家族認可的“族訓”。歷史上徽州社會相對穩定、繁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們從小接受家訓、族訓的熏陶。
“讀書起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源,和順齊家之風,謹慎保家之氣,忠孝傳家之方……”西遞明經胡氏始祖昌翼公所立的家訓,距今已有千余年,如今還掛在宗祠敬愛堂內教化后人。在漫長的歷史中,西遞村走出了數以千計的官吏,僅明清兩朝,被授予實職的官吏就有460余名。究其原因,與西遞胡氏始終遵循的家訓密不可分。
(黟縣紀委監委/供稿)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