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卞利(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原主任、教授,現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在民國初年,徽州各地掀起修譜熱潮。我對其進行了研究,對照其他族譜,《魚川耿氏宗譜》在當時著力強調國民教育和職業教育之《祖訓》是一種創舉,確實是難能可貴的。我在2017年主編的《明清以來的績溪社會》(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安徽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一書中曾對《魚川耿氏宗譜·祖訓》中鮮明提出的“勵學、勸業、墾荒、儲蓄”等主張進行了解讀。
績溪人就是這樣與時俱進,緊扣時代發展的脈博,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不斷開拓,以一種“績溪牛”的韌勁和精神,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披荊斬棘,不斷創造令人矚目的輝煌業績。
徐子超(2011年版《績溪縣志》執行主編、績溪中學退休語文高級教師,中國地方志協會會員,安徽省徽學會理事,黃山學院徽文化研究會研究員):
在績溪眾多的家訓中,最值得關注的是《魚川耿氏宗譜·卷五》中的《祖訓》與《家族規則》。在編輯完自己的“祖訓”“辛亥祠規”“袝廟規則”“辦祭規則”“保管祠產規則”“祠首規則”“值年司事規則”“懲戒規則”諸項后,便錄存了《家族規則》。《家族規則》采用的是條例體,此舉有明顯的民國初期立法的烙痕,具有一定的時代特色。整合后的章目、條目及譴詞造句用語,說明家訓已開始步入近代地方法(單行條例)的立法行列。編者認為這部《規則》“宗旨純正、法意周密”,若實行之“足以救世而勵俗、興族而強國”,并寄望于“后世子孫之效”。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