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一、邵期靜:績溪縣三級調研員,徽菜文化、徽州鄉土治理文化研究學者
“一村花木秀”“一塢白云”的馮村,人口規模巔峰時也僅約千人,然而卻能興辦義學——“云莊書院”近800年,還有朱熹等一批名儒赴此講學,遠近眾家子弟受益無數,小小書院和小小馮村皆科甲冠絕東南,明代時即被稱頌“衣冠禮樂傳家”“信義忠厚孚人”。馮村家訓,不僅重“興文教”,而且重“教女子”,男女分別課讀修身,培養出了胡適的母親馮順弟,是徽州鄉土社會儒家治理的典范。
《馮村馮氏家規》是徽州社會鄉土治理先進性的縮影,其突破了倫理、祭祀、墳塋管理等狹隘范疇,立足家國一體、治國先治家根本,推崇“忠孝勤儉”、規勸“逸惰奢傲”,旨在構建讀書尚禮、周貧濟人、毋貪豪富、毋襲奢浮、整潔樸實的“睦族”社會,即是古時馮村子弟日常對照的行為規范,也是具有現代意義的理想生活場景。
二、程福如: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徽州家譜文化研究者
位于績溪縣翚嶺之北的長安鎮馮村,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曾以擁有精心設計的天人合一的園林式水口、精美氣派的8座進士牌坊、九槐十三橋的水街、水街兩岸依次排列的11幢皇賜府第以及石椅石凳石華表石馬槽等歷史遺跡而聞名于世。
馮村不僅有高雅的村莊格局,美輪美奐的徽派古建筑遺跡,還以代有英才讓邑人稱羨不已。這一切都與村中馮氏一族千百年來注重文化教育息息相關。
馮氏的教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書院教育。北宋時期,有人在離馮村不遠的獅子峰創建“云莊書堂”以教書育人,馮氏子弟紛紛前往就學。明成化年間,馮村人馮瑢再一次重修書院,培養子侄。幾百年間成果斐然,村中累計培養出進士14人,舉人秀才更是不計其數,可謂科甲冠絕東南。另一方面是宗族教育。在宗族自治的年代里,馮氏先人制定了祖訓、家祝、家戒、家規,并收錄在《馮氏宗譜》中代代傳承,以此指引族人前進的方向,規范族人的言行。對各種陋習惡習制定了相應的懲戒措施,內容全面具體,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使族中子弟在“孝父母、友兄弟、敬祖宗、睦宗族、正婚姻、嚴閨閣、務勤儉、興方才、訓子弟、教女子”等方面有規可依、有章可循。正是因為有了家規祖訓的指引,一代又一代的馮氏族人才行穩致遠,漸成一方望族。在近現代,族內又有胡適母親馮順弟、中國制墨大師馮良才等多位英才誕生。
在宗族自治的封建社會早已遠去的當下,馮村村民緊跟時代步伐,將先人制定的家規祖訓,張貼于村中顯要位置,讓這些傳統文化的瑰寶,再一次成為今人前進道路上的指路明燈,意義十分深遠。相信,馮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績溪縣紀委監委/供稿)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