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回顧習近平總書記的從政經歷,不難發現,他總是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認識和考慮問題。在河北正定,他跑遍全縣25個鄉鎮、221個村;赴任浙江,他用1年多時間跑遍全省90個縣市區……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以來,他的足跡更是遍布大江南北,一次次傾聽民聲、一次次問計于民。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講述自己的工作心得:“有了正確的工作思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樣去理出科學的工作思路呢?最根本的是要搞好調查研究,這是領導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
回望百年,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成果的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拓展,歷史和實踐格外昭示: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不能丟。
奮發今朝,我國發展正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另一方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開創性的事業,必然會遇到各種風險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2023年3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這為全黨大興調查研究、深化主題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廣大紀檢監察干部要深刻領悟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破除形式主義假調研,回歸問題導向真調研,不斷用黨的創新理論回答和解決新時代新征程上紀檢監察工作面臨的重大問題。
要力破因循守舊的“模式圈”。深刻認識調研方案不是機械的“操作手冊”,不能帶著框子找例子、帶著答案找問題、帶著結論找支撐。下功夫搞好調查研究,既要用好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實地和集體調研等傳統手段;又要積極擁抱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靈活運用網絡調研、大數據分析等現代手段進行“撒網式調研”,推進線上線下調研并行展開,掌握“第一手資料”,為下一步解決好問題奠基鋪路。
要力破浮于表面的“形式圈”。在調研方式上力求靈活有效,帶頭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不給基層添負擔,杜絕走“固定行程”“經典路線”的“打卡式”調研,不看精心準備的樣板,聽照本宣科的匯報;在選取對象上要力求真實隨機,遠的近的都要去、好的壞的都要看、表揚批評都要聽,保證調研對象有足夠廣泛性和代表性,避免“盲人摸象”。
要力破坐而論道的“敷衍圈”。深入一線“找出問題”,時刻懷有把群眾當主人的真心、當親人的熱心、當老師的虛心、當裁判的誠心,放下架子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準確、全面、深入地聽真話、察實情、獲真知;深入研究“分析問題”,一方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開展調查研究,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問題,另一方面對調查得來的大量材料和情況,要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和提煉;深入落實“解決問題”,既要定期對調研對象和解決問題等事項進行回訪,注意發現和解決新的問題,確保形成調查研究工作閉環,又要切實把調查研究的“問題清單”轉化為紀檢監察工作實績的“成效清單”。
“在調查研究的花園里面,挖呀挖呀挖,種為民的種子,開務實的花……”廣大黨員干部要始終求真務實,永葆趕考的清醒與堅定,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用好用活調查研究這一“傳家寶”,必須善于“破圈”,練就群眾路線的“鐵腳板”,下足問題導向的“硬功夫”,保持成果轉換的“清醒腦”,真正做到察實情、出實招、求實效,以實實在在的調研成果回應黨和人民群眾的期待。(旌德縣紀委監委 王嫻)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