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清風兩袖朝天去,不帶江南一寸棉。”明代名臣于謙的一首《入京詩》,道出了為政者應有的氣節。古往今來,清廉始終是鐫刻在中華文明血脈中的精神密碼。從“不貪為寶”的子罕拒玉,到“一錢太守”劉寵的千古佳話,廉潔文化穿越時空,始終是黨員干部修身正己的明鏡。新時代新征程上,面對依然嚴峻復雜的反腐敗斗爭形勢,唯有以“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定力,在思想淬煉、制度約束、實踐磨礪中鍛造鐵一般的紀律防線,方能守住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
思想防線的潰敗往往始于信念的動搖。歷史反復證明,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缺“鈣”就會得“軟骨病”。那些倒在“圍獵”陷阱中的腐敗分子,無不是從思想滑坡開始,逐漸喪失對黨紀國法的敬畏。當前,少數干部仍存在“小節無害”的僥幸心理,將收受土特產、違規吃請視為“人情往來”,殊不知“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斗大的風”。思想建設必須如“逆水行舟”,一刻不能停歇。通過常態化開展警示教育,讓“片中人”的錐心之痛成為“看片人”的清醒良藥,通過深挖紅色文化中的廉潔基因,將“半條棉被”“背著金條乞討”的革命故事轉化為滋養初心的精神養分,方能筑牢思想根基。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從秦漢《置吏律》對官吏受賄的嚴懲,到明清《明大誥》《欽定臺規》的監察體系,中國古代廉政制度雖有歷史局限,卻揭示了“法立,有犯而必施”的治理智慧。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實踐中,制度創新不斷深化:紀律處分條例的修訂劃出更清晰的“紅線”,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運用體現嚴管厚愛,巡視巡察“利劍”持續顯威。但制度若止步于“紙面文章”,便會淪為“稻草人”“紙老虎”。必須強化制度執行的剛性,對“打擦邊球”“穿隱身衣”的變異問題露頭就打,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敷衍行為嚴肅問責,讓鐵規發力、禁令生威,真正形成約束機制。
實踐是檢驗作風的試金石。老百姓評價黨風政風,不看墻上掛了多少標語,而是看家門口的路燈何時亮起、看病報銷的比例能否提高、辦事窗口的臉色是否溫暖。有的干部把“痕跡”當政績,用“表格落實”“會議貫徹”替代真抓實干;有的地方搞“盆景式調研”,調研路線變成“經典路線”。這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本質上是對初心的背離。作風建設須從“實”字破題,把群眾“表情包”作為工作的“風向標”:在田間地頭傾聽民意,用腳底板丈量民情;在項目一線破解難題,以“馬上就辦”的效率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在改革深水區迎難而上,用“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夯實發展根基。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反腐敗斗爭沒有休止符,清廉建設永遠在路上。站在新的歷史方位,黨員干部當以“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的自覺勤撣思想塵,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擔當揮灑斗爭汗,以“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的情懷多思惠民策。唯有將“全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反腐敗斗爭始終,在思想教育上綿綿用力,在制度約束上久久為功,在文化浸潤上潤物無聲,方能涵養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態,讓清廉之風吹拂神州大地,為民族復興偉業注入磅礴正氣。(淮北市濉溪縣紀委監委 陸杰)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