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中國古代思想家曾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關注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馬克思也曾對這一命題展開思考,他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指出,“一座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充分說明了“簡單平均”下的穩定情形。倘若人們對物質資料的需求只停留在相似狀況的滿足,貧富差距的問題也就沒有討論的必要了。馬克思接著講,“一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可憐的茅舍模樣了”。這表明人對需要的衡量是以社會為尺度的,不能簡單地以物品去衡量。也就是說,影響社會穩定的核心因素不是物質資料多寡,而是社會個體之間的顯著差異性與相對剝奪感。相對地位的變動會產生群體心理影響,這樣的認識和中國古代思想家的見解無疑存在某種程度的共通。
與面對封建社會貧富差距問題的古代思想家不同,處于19世紀的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差距產生的根源。“不管小房子的規模怎樣隨著文明的進步而擴大起來,只要近旁的宮殿以同樣的或更大的程度擴大起來,那座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會在那四壁之內越發覺得不舒適”。在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遭受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更深層面上,受制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個體工人生活的改善不代表無產階級貧困化的趨勢扭轉或消失。在資本剝削剩余價值情形下,工人的生活也能得到提升,所謂“小房子的規模”也能“隨著文明的進步而擴大”,但和以“同樣的或更大的程度擴大起來”的“近旁宮殿”相比,本可由生活改善帶來的滿足感便蕩然無存。同樣道理,伴隨著生產資本的迅速增加,工人的工資也會增加,能夠得到的享受也會增長,但無產階級生活的些許改善與資產階級財富的巨額增長相比簡直不值一提,“比起資本家的那些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為增加的享受來,比起一般社會發展水平來,工人所得到的社會滿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更特殊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宮殿”與“小房子”之間的差別在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愈來愈大,故而資本支配勞動的權力增大了,勞動對資本的依賴程度也增加了,“工人的社會地位更壞了,比起資本家的地位來又降低了一級”。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莊嚴宣告,“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同時強調,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當前,我們學習領會在新征程中推動“共同富裕”,需重點把握三點內容。
共同富裕既是經濟問題,又是政治問題。實現共同富裕,要求切實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不斷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以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深厚基礎和最大底氣,實現共同富裕事關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事關我們黨執政的最牢固的政治基礎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推動共同富裕必須把人民群眾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讓人民在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充分體會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不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
共同富裕既急不得,也等不得。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事物作為過程而存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必須經過長時間的持續努力,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同時,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指出,“在未來的社會主義制度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以致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人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邁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重要階段,追求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決不能等到實現了現代化才來解決共同富裕問題,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既是長期目標,又是現實任務。我們既要有“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穩健,又要有“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積極進取,根據現有條件及早采取有力措施,向著共同富裕目標奮發有為、不懈努力。
共同富裕是物質與精神、效率與公平、發展與共享的辯證統一。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對進一步促進共同富裕提出了新要求,強調“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當前,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下一步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既要鞏固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又要拓展好全面小康向富裕社會邁進的銜接,既要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又要讓人民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要堅守“物質”與“精神”共同發展,“效率”與“公平”協同共進,“發展”與“共享”同向而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圍繞共同富裕改革創新,朝向共同富裕堅毅前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的更高水平。(李函珂)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