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開始領導中國人民走過了百年路程。創造了偉大歷史,鑄就了偉大精神,形成了寶貴經驗,使中華民族經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人類社會進步史上的偉大奇跡。這是光榮輝煌的一百年,也是艱苦卓絕的一百年,是奠基立業的一百年,也是開辟未來的一百年。
我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沐浴著中國共產黨的陽光雨露長大。后來到學校讀書學文化,進工廠做工受鍛煉,到部隊參軍入了黨,去西藏支邊經受考驗,返回內地后一直在黨委機關工作至退休。市紀委監委機關組織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我通過學習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使我對中國共產黨產生的過程,使命擔當,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
1920年,陳望道翻譯的馬克思、恩格斯著的《共產黨宣言》中文單行本問世。第一次闡述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出共產主義運動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共產黨宣言》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分析階級和階級斗爭,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過程,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的無產階級肩負的世界歷史使命。
1926年,毛澤東擔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時,曾對來自全國二十一個省的有關數據作過一次調查統計。當時,國內的地主、富農、官吏、以及放高利貸者階層,他們的人數加起來,僅占全國農村人口的百分之十,但卻擁有全國百分之七十的可耕地,還有百分之十五的可耕土地在中農手里。也就是說,占全國農村人口總數百分之八十的貧農和佃戶,他們擁有的可耕土地還不到百分之十五,可政府卻要貧農拿出他們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五交稅。貧農只好變賣土地換取糧食,富人用錢從窮人手中買下土地,其結果是富人擁有的土地越來越多,越來越富,而窮人越來越窮。一個國家百分之八十的人,吃了上頓沒下頓,這個國家能不落后,能不被人欺負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社會穩定。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的革命實踐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從而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從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和土地革命開始,到后來創建人民軍隊,贏得了全中國人民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打敗日本侵略者,擊潰國民黨反動派,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二十八年的浴血奮戰,犧牲二千多萬革命先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建黨初期全國只有50多名黨員,在及其弱小的情況下逐步發展壯大到現在擁有九千萬黨員,在攻堅克難中之所以能夠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處于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義無反顧向著這個目標前進,共產黨成為中國人民的主心骨和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就是我們黨的勝利之基成功之道。這就是為什么別的“黨派”不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根本原因。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共產黨的奮斗目標不斷調整,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從未改變。無論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80年代制定“三步走”發展戰略,還是新時代制定的“兩步走”階段性安排,都體現了鮮明的人民性。正因共產黨人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上,以實際行動讓人民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老百姓才真心擁護共產黨、支持共產黨。
為人民謀幸福,是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忘這個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深深植根于思想之中、具體落實到行動上,將全部的心力融入到為人民服務中去,深入實際找規律,深入基層解難題,深入群眾辦實事,做群眾的貼心人。我們要時刻不忘這個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只有這樣,我們黨才能長期執政,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老百姓生活才能更加幸福。一切偉大的成就就是持續奮斗,接力探索的結果,一切偉大的事業都需要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中推進。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奮斗,新的長征路上,黨員干部更應該抖擻精神、帶頭砥礪前行。這樣,我們人生奮斗才有更高的思想起點,才有不竭的精神動力。這樣,我們才能有信心和決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劉林 滁州市紀委監委機關黨委離退休老干部支部書記)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