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世說新語》中有篇“陶母戒子”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晉代著名大將軍陶侃的母親,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之一。
據史料記載,陶母出生于三國時期吳國的新淦縣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縣境內)。16歲那年嫁給吳國揚武將軍陶丹。陶侃五六歲時,陶丹病逝,從此家道中落。由于孤苦無依,陶母只好帶著年幼的陶侃由潯陽(今江西九江)回到新淦娘家,日夜紡布,艱難維生,同時供陶侃讀書,并言傳身教加以管束。
陶侃長大成人后,深知母親的不易,就找了一份“監魚梁”的差事,主要職責是管理漁業。潯陽臨近長江與鄱陽湖,漁業資源豐富,管理任務繁重。陶侃在母親的指導教育下,工作兢兢業業,認真負責,深得上司和同事的好評。一天,同事見陶侃十分疲勞,擔心他身體吃不消,就悄悄地從倉庫里拿了些魚,做成魚糟送給他。可陶侃想到母親辛勞一生,自己舍不得吃,就差人送給母親吃。母親先是欣慰,待問清魚糟來歷時,叫來人連同原物帶回,并附信一封。信中這樣寫道:“你身為官府的人,卻拿公物送我,認為我會高興嗎?不!我現在十分擔心!你現在為監魚梁,就拿官府的魚送我,以后你當了更大的官,管理官府錢糧,豈不把官府的錢糧往家里搬……”陶侃羞愧不已,自此遵循母親的教誨,清白做人,廉潔為官,勤于政事,一生政績突出。
有一年,陶侃赴外地任職,臨行之際,陶母把兒子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囑咐道:“兒啊,娘苦了一輩子,終于盼來了你有了出頭之日。但娘希望你做一個清官,不要誤國害民,貪贓枉法。娘沒有什么東西送你,就送你三件土物吧。”到了任職地方,陶侃打開包裹,只見里面包著一塊土、一只土碗和一塊白色土布。他冥思苦想,終于明白母親的用意。原來一塊土寓意不要忘記家鄉故土;一只土碗,寓意不要貪圖榮華富貴,永葆儉樸本色;一塊白布寓意為官清清白白,一心為民,永不忘本。
與“陶母戒子”異曲同工的故事是“田母拒賄”。戰國時期,齊國比較強大,其中名相田稷功不可沒。在田稷輔政期間,齊國政治清明、官吏廉潔。而田稷之所以成為一代名相,是受到母親的影響。
某日,一位大夫因瀆職而受到懲罰,便托人送給田稷一大筆金錢,希望田稷幫忙說情,使自己受到的懲罰減輕一些。田稷執意不收,但這位大夫比較執著,不斷求情,最后說:“就當是孝敬田老夫人的,請您收下吧!”田稷是個孝子,執拗不過,只好收下。田稷回到家中,從袖中掏出那位大夫所送的銀錠捧予母親,說是孝敬母親。母親看到這樣一大筆錢,很是懷疑,便問:“你做官這么多年,俸祿從來沒有如此豐厚,這些錢從哪來的?”田稷心中害怕,默不作聲。在母親的一再追問下,田稷只好說出實情。田母聽后,十分震怒:“君主讓你做了齊相,享受優厚的待遇,作為國家的重臣,事事處處應當做表率,盡心竭能,忠信不欺,廉潔奉公。然而你現在卻背離忠義,為臣不忠即為子不孝,以老母之名收受不義之財,就是陷至親于不義。不義之財,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被老母親訓斥后,田稷羞愧難當,冷汗涔涔。立刻把錢財退還那個大夫,并于次日向齊宣王請罪,要求免去相職。
齊宣王了解到事情經過后,對田母剛正不阿的性格贊嘆不已:“有賢母必有良臣!相母之賢如此,何愁齊國吏治不清。”并告訴田母田稷請罪改過的行為,赦免田稷的罪行,恢復相位,并親自賞賜田母金子和布帛,以表示敬意。從此之后,田稷更加檢點自己的行為,成為戰國一代名相。
為人父母,最高興的事莫過于兒女孝順、事業有成。所以,許多做父母的對于兒女的“孝敬”除了高興和感謝外,很少會像陶母那樣過問一下錢物的來歷,因而也就錯過了防范貪腐“第一次”的機會,等到子女成了大貪官,再想來管,為時已晚。還有一些父母,認為子女已經成年,做了領導干部,能夠獨自處理自己的事情,不再需要父母的教誨和管束了,因而對子女的工作不聞不問,任其作為。
陶母和田母是兩位偉大的母親,不管子女官做得多大,都能時時監督管束自己的子女廉潔做事、正直做人。作為領導干部的父母,要從陶母和田母身上受到啟迪,不要把子女手中的權力看作謀私的工具,要時刻提醒子女保持廉潔的本色,教育子女做一個清正廉潔、勤政為民的好官,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信任,也讓父母放心地安享天倫之樂。(梁學剛)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