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雨滴砸在彩條布上噼里啪啦作響,艷陽高照了兩天的郎溪縣,在7月23日晚上十一點,暴雨又至。
漆黑一片的南漪湖湖面上,一束光照在臨時鋪在河埂上的彩條布上,作為南漪湖東埂段防汛指揮長的畢橋鎮紀委書記隆運虎正借著這光查看彩條布的鋪設情況。與此同時,隔河相對的飛鯉鎮的紀委書記潘榮智也正在冒著大雨巡堤。
“隆書記,你們那邊還好吧?”
“潘書記,我們這里一切正常,上午有個小滑坡,已經處理好了,你們那邊怎么樣?”
“那要注意安全,我們這邊還好,主要還是水位高,有些小管涌還在冒水。”
“你也多保重。”
伴隨著南漪湖兩岸手電筒的燈光,兩位紀委書記又義無反顧地冒著傾盆大雨向前方走去,雨衣的反光條反射出來的亮光讓人看起來是那么的堅定。
7月6日以來,郎溪縣境內普降大到暴雨,南漪湖水位超過保證水位近1米,水位的上漲給隔湖相望的畢橋鎮和飛鯉鎮帶來了巨大的防汛壓力。
“老隆,情況險急,這里就交給你了,一定要確保大堤安全,有什么困難盡管說。”畢橋鎮主要負責人將東埂段防汛指揮的重任交給隆運虎。“沒有要求,我一定全力保護大堤的安全。”隆運虎說。
與此同時,飛鯉鎮黨委主要負責人也將西埂段防汛指揮長的重任交給了潘榮智。
作為南漪湖東西埂段的負責人,兩名紀委書記駐守在各自鄉鎮險情最重的埂段上,共同守衛著身后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相隔20米的河面,兩位紀委書記相互守望,同時開始了與洪水的斗爭。
7月7日至9日期間,隆運虎負責的埂段先后出現了幾次險情。7日,低洼處出現漫埂;8日,背水坡出現近200米的滑坡;9日,出現200米滲漏,照著水位只升不降的趨勢,這些險情使得南漪湖東埂段岌岌可危,裝砂土、運沙袋,隆運虎扛著沙袋來回奔波,挖溝、導滲、除障,他一刻也不敢耽擱。
同樣的時間里,潘榮智那里也是險象迭生。7月7日中午在埂段上發現了蟻窩、漏洞,且伴有較大的出水量;8日上午,內圩先后出現4處泥漿管涌;9日,滲漏情況持續發生,真是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在處理好險情后,潘榮智堅持每天從埂底巡堤四次,每天要走10公里以上,查看是否有新的隱患和已處理隱患的情況,基本做到有隱患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置。
作為兩鎮險情最重的埂段負責人,隆運虎和潘榮智肩負著巨大的責任。在隆運虎的防汛筆記本上,清楚地記錄著這樣一組數據:3處滑坡,4處管涌,5處滲漏。這是截至目前,他負責的埂段發生的險情數據。“希望這些數據就定格在這,不要再發生變化了!”
潘榮智也說:“最高水位曾達到14.11米,湖水拍打著堤壩,當時真害怕這大堤被沖垮,好在埂段守住了,飛鯉也守住了!”
越是艱險越向前。20余天徹夜不眠的堅守,兩位鄉鎮紀委書記沒有回過一次家,面對家人擔憂的來電,他們總是匆匆幾句報了平安便掛了電話。眼睛充血,嗓子啞了,皮膚出現明顯紅斑,又痛又癢,長時間缺乏休息導致他們身體頻頻警報……為了一句“暫無險情”,一切都值得。
埂上忙碌的日子眨眼間便過去了,留下痕跡的是他們如出一轍的“包公臉”,原本的白皮膚變得黑紅,只有眼鏡遮擋的部分稍微白一點。
身上的泥土是見證,黑紅的皮膚是勛章。“等到水位恢復正常,我要和潘書記比一比,到底誰更黑!”隆運虎笑著說。(宣城市紀委監委)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