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漫畫 林菲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節,即農歷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提起臘八節,多數人頭腦中閃現的第一個念頭可能就是“喝臘八粥”。據說,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大約一千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除喝臘八粥外,臘八節還有祈豐產、辟邪、防瘟疫等很多內容。特別是明清以后,臘八節已被賦予了更多含義,濟貧、施舍成了主題。因此,臘八節也被視為古代的“慈善日。”
臘八節不僅停留在舌尖上,而且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一直被視作農歷新年的“前奏”。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臘的含義有三:一為“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祭祖祭神,即“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意思是攘除災禍,迎接新春的到來,祈求來年安康吉祥。由于主旨與春節相通、時間又與春節臨近,故而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說法。許多人家也自此拉開春節的序幕,年味撲面而來。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南北朝時期魏收《臘節》這首詩,寫出了隆冬臘月人們以酒肉祭祀百神、感謝福佑的虔誠。“臘鼓鳴,春草生”,這句民間俗諺描摹了村人擊鼓逐疫迎春的情景。可見,古時的臘八節,是祭祀祖先神靈、祈求豐收吉祥和逐疫迎春的節日。
《祀記·郊特牲》中提到,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也”,說的就是臘八粥。臘八粥以八方食物混合在一起,與米共煮一鍋,是合聚萬物、調和千靈之意。隨著佛教的盛行,佛祖釋迦牟尼成道日與臘日融合,這一天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并相沿成俗,各寺院在這一天會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分給民眾。
富時莫忘貧時苦,勤儉持家永和美。關于臘八節有一個樸實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大筆家業,可兒子和媳婦成天好吃懶做,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兩口凍餓交加,就翻箱倒柜,最后在箱子底下找出了一點小米、豆子、玉米之類的雜糧來,湊合著熬成稀粥,用以充饑活了下來……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故事中這一碗臘八粥承載著“倡導節儉”的寓意,提醒我們傳承節儉風習。
有文化研究者曾提出建議,將臘八節設為“節儉日”。年終臘月,人們清理倉庫里的谷子,煮到一起熬成臘八粥,意在不浪費一粒糧食,提倡人們節儉生活,不要胡吃海喝。一碗粥雖“小”,但關鍵時刻也許能夠救人一命或者成全大事,因此,將臘八節倡導的節日內涵與現代人的理性節約、低碳環保等觀念融合,或可使臘八的傳統民俗文化發揚光大。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傳統節日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承載了華夏兒女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期盼。新時代,我們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汲取文化精髓,守護文化根脈,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歷久彌新、滋養民風、匯聚人心。(陳麗)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