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敬終如始的道理,常見于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典籍中。《左傳》有云:“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意思相近的說法,還有《禮記·表記》里的“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終”,《道德經》第六十四章里的“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漢代劉向《說苑·談叢》中的“慎終如始,常以為戒”,唐代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里講的“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等等。這些古訓都在告誡世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在開始時仔細謹慎,在過程之中毫不懈怠,自始至終保持一種熱度和韌勁,如此便不易出現失誤乃至失敗。
談敬終如始,首先要探討始與終的辯證法。荀子說,“始則終,終則始,若環之無端也”。有始就有終,有生就有滅,終而復始,生生不息。北宋理學家程頤曾在《周易程氏傳》中寫道:“夫有始則必有終,既終則必有始,天之道也。圣人知終始之道,故能原始而究其所以然,要終而備其將然。”他認為,始與終相接相續,在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中,時刻保持清醒和謹慎,相機而動、順勢而為,才算得上智者賢人。
錢穆在《中國思想史》中也有一番論述。他認為有的人之所以能成為思想家,是因為能對“一事實一問題,窮年累月,不斷注意思索,甚至有畢生殫精竭慮在某一問題上”,但有一些事情和問題是一兩個人窮盡畢生精力也無法解答的,于是后人便沿著他們開創的路繼續深入,“如是般想去,便成為思想史”。這雖是在講思想家和思想史的產生過程,但是也涉及到了始和終的問題:有思考的開始,有思考的結果,即為有始有終;有思考的開始,倘若一代人沒能思考出結果,下代人繼續思考,這就是終而復始。
敬終如始、善始善終,才能成就事業。能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需要一次次做對選擇。泰山半山腰有一段平路叫“快活三里”,與險峻的山峰相比,這段平路無需攀登、路平地闊,游人爬累了,大多喜歡在此歇腳。然而,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為休息時間長了,腿就會“發懶”,再上“十八盤”就更困難了。他們選擇的方式是不貪戀、不停步,敬終如始,繼續向前,直至登頂。成就事業除了要始終保持冷靜清醒的態度,還需要水滴穿石的韌勁和鍥而不舍的毅力。否則,臨事而懼、見異思遷,就會像《資治通鑒》中提到的戰國時期春申君黃歇一樣,前半生“智勇忠信有足稱者”,但蓋棺論定時卻被評價為“罪又甚焉”。
敬終如始是一種精神境界,更是一種價值取向。新中國成立前夕,在從西柏坡前往北京的路上,毛澤東針對李自成未能擺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命運,進京僅42天就在腐朽墮落中葬送10余年起義成果的歷史教訓,反復告誡全黨要牢記“兩個務必”,警惕“糖衣炮彈”攻擊,“決不當李自成”。我們應始終謹記,在前進道路上,要時刻防止勝利在望的自滿和不思進取的懈怠,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做到敬終如始。“千萬不能在一片喝彩聲、贊揚聲中喪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漸陷入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的狀態。”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新時代,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關鍵時期,黨員干部絕不能有停停步、歇歇腳的念頭,必須時刻牢記敬終如始這一修身之要、成事之道,以頑強的毅力、不變的初心,矢志不渝、不懈奮斗。
(陳麗)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