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植根于中國人內心深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一論述,既反映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又彰顯新時代倫理特征,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精神族譜的生動表達。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蘊含了“正其義不謀其利”的義利觀。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這一義利觀涵養了中華民族深厚綿長的崇德尚義的傳統,是我們今天認識、解決義利矛盾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我們要深入研究、挖掘中國傳統義利觀的思想內涵,辯證分析其義利思想以及處理義利矛盾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論,萃取其中的精華,并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義利觀的發展提供豐富的道德文化滋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作為黨的干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無我”之境界、“有我”之擔當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人格力量的兩大支點。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體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德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反映了中華兒女最樸素的道德觀念。共產黨本身沒有私利可言,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一個共產黨人是否做到愛黨與愛國統一,關鍵是看共產黨人是否努力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努力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兩者缺一不可,否則就談不上愛黨與愛國,這是共產黨人必須具備的道德觀。我們要進行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德觀教育為重點,引導大家深刻認識中國夢是每個人的夢,以祖國的繁榮為最大的光榮,增強國家認同,培養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淡泊名利,擔當有為。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出發點在人民,落腳點也在人民,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人格的鮮明價值指向。中國共產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蘇共亡黨的前車之鑒值得深思,雖然其原因非常復雜,內因外因兼具,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蘇共日益嚴重地脫離了群眾,失去了人民的支持,甚至成了少數人利益的代表。習近平總書記曾語重心長地提到過著名的“塔西佗陷阱”。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類似的思想,當年有學生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回答了三條:“足食,足兵,民信之。”問如果這三者哪項可先去掉,孔子說,可以去兵、去食,“信,國之寶也”。要贏得民心,必須堅持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不斷解決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合理的利益訴求,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當前,一個特別重要的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因為中國共產黨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始終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因此能獲得人民的衷心擁護,這也是我們事業取得勝利的邏輯依據。(張滿生 喻春梅)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