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紀檢監察事業的進步和祖國的發展緊緊相連,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四位與新中國同齡的老紀檢人,為我們講述了他們和新中國70年的故事。
和共產黨同心、和新時代同步
出生于1949年的河南省紀委原副秘書長、機關黨委原專職副書記、原副廳級紀律檢查員陳國權,從小受父親教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們的太平日子,一定要跟著共產黨,不怕苦、不怕累,長大為國出力!”
年少的陳國權帶著父親的囑托參軍入伍,在部隊生活中不斷磨礪自己。1968年一次塞外高原野營訓練,陳國權和一名新兵執行完任務后和部隊失聯。嚴冬的夜晚,氣溫在零下30°C,道路崎嶇,又遠離營地,不足二十歲的陳國權第一次面臨如此惡劣環境,但是作為副班長,他告訴自己要冷靜應對,一邊安撫新兵情緒一邊積極想辦法避免凍傷,天亮后終于平安歸隊。
部隊培養了陳國權堅韌不拔、勇于擔當的品格,轉業到河南省紀委工作后,陳國權敢于動真碰硬,用實際行動為祖國反腐倡廉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由于工作突出,2006年被中央紀委評為“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先進工作者”。
“能和新中國同歲、和共產黨同心、和新時代同步,是我人生之大幸,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汗水都奉獻給了祖國的事業,我無怨無悔!”陳國權始終牢記是黨和國家培養了自己,心懷感恩。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我這輩子最值得驕傲的事情,就是一切服從組織的安排,祖國哪里需要去哪里。”從技術工人到入伍參軍,再到轉業去地方,經歷了不同的工作崗位,原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紀委監察局法紀監察室負責人莫聚寶把自己的一生和祖國的需要緊密聯系在一起。
改革開放后不久,莫聚寶服從組織安排,進入到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監察局工作。回憶起那個時候,莫聚寶說,“當時為了辦案,我幾乎跑遍了全省和大半個中國,加班加點是常事,有好幾次逢年過節都是在辦案點度過。但為了把案子辦扎實、不辜負黨組織的重托,再苦和再累也沒有一句怨言。”1993年,紀委、監察合署辦公,因工作再次需要,莫聚寶被調到法紀監察室擔任負責人,他在思想上、行動上積極服從安排,始終以最大的熱忱投入到工作中。因為工作成績出色,莫聚寶于1994年被評為昆明市黨風廉政先進工作者。
“作為新中國的同齡人,也是在和祖國共同成長,成長在新中國、奮斗在新中國,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莫聚寶說。
勤于革新,與祖國進步同頻共振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力度加大,紀檢監察機關旗幟鮮明正風肅紀,社會風氣越來越好。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親眼目睹祖國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心潮澎湃,思緒萬千。”面對紀檢監察事業呈現的新氣象,安徽省銅陵市紀委原副書記胡新樹深有感觸。
過去胡新樹為了查一條線索經常要跑遍整個銅陵市,而現在信息化技術日新月異,極大地提升了監督實效,強化了對基層“小微權力”運行和干部作風建設情況的精準監督。長達幾十年的紀檢工作生涯,胡新樹見證了紀檢監察體制的昨天和今天。持續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著力發揮雙重領導和合署辦公體制優勢,做實黨對反腐敗工作的全覆蓋、全方位、全過程領導......胡樹新感受到了攥指成拳的力量。
時代的發展對紀檢監察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希望繼續戰斗在紀檢監察一線上的戰友們,發揚勤于革新的精神,與時俱進,加強學習,為更高效準確履行自己的使命、推動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作為紀檢監察戰線上的老兵,胡新樹表達了他的期望。
離崗不離黨,退休不褪色
江蘇省東海縣原紀委常委、原監察局副局長喬德1988年從教育系統調入東海縣監察局工作。和教書育人相類似,喬德意識到,“紀檢工作的目的是搞好黨風政風、教育挽救干部,這項工作對于祖國發展意義重大,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要以永遠在路上的精神不斷努力奮斗。”
擔任東海縣監察局副局長時,喬德時常帶著黨風廉政室的同志進行專項監督檢查,工作中他敢于動真碰硬,多次觸碰到少數人的利益,引來他們不滿,可他始終堅守原則,不忘自己作為紀檢監察干部的初心使命,盡心盡責把工作做好。如今作為一名退休干部,喬德仍然堅持參加黨支部的活動、為地方工作建言獻策、發揮余熱,做到離崗不離黨,退休不褪色。
“是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我會以永遠在路上的精神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衷心地祝愿偉大祖國繁榮昌盛!”喬德獻上了自己的祝福。(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楊雅玲)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