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面向人類未來的中華文化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王正
廣西人民出版社
浩瀚璀璨的中華文化是人類文明濃墨重彩的篇章。由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部、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偉平主編的《中華文化可以向世界貢獻什么?》一書,按照人與自然、個人與家庭、國家與社會、文化與理想、世界與未來等五個基本層面,精講中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慈孝恩義、革故鼎新、開放品格等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對當前世界普遍面臨的問題作出回應,那么,它對于展示中國文化、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人類的未來在何處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寫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當時古代希臘、古代中國、古代印度等文明都產生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文化傳統,并一直影響著人類生活。中華文化是世界文明中重要的一支,它不僅在過去數千年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而且在未來,也將為人類解決各種重大問題和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豐厚資源,發揮它典范性的意義,通過自身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為人類文明的新突破做出貢獻。
仔細審視當今世界可以發現,我們正處在一個變化之劇烈前所未有的時代。生物技術的不斷突破,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同時又對人類文明提出了大量的新問題、新挑戰;特別是這些問題和挑戰可以讓我們思考,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在哪里,人類的未來在何處?例如,大數據應用在帶來各種難以想象的方便的同時,也將所有人的可控性變成了現實,任何人都難以再過上“帝力于我何有哉”的生活,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自由與隱私需要如何進行保障?人類的生活將如何實現真正幸福?例如,人工智能在大幅解放生產力、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某種可能,如科幻電影《終結者》般的人類結局,那么,與機器相比,人存在的意義究竟何在呢?可以更具體一點,比如和阿爾法狗相比,人類棋手存在的意義何在呢?又如,生命技術的各種探索與突破不僅可能產生局部能力強化的新人類,而且可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復制人,那么,他們到底是人還是別的什么?人類將以何種倫理觀念來面對這些生命體?總之,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將人類推到了一個必須從根本上反思自身、重建自身的時代。
不僅科學技術帶來了對人類文明的重要挑戰,而且人類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本身也正在發生難以預計的變化。英國的脫歐公投、德國的難民危機、法國的“黃絲帶事件”等,引起了歐洲各國對近幾十年來以歐盟為代表的歐洲觀念的新反思。特朗普帶來的對美國的未來構想與現實政策,一方面沖擊著人們對美國的固有印象,另一方面也讓人們不得不反思美國的文化與思想底色到底是什么。而全球性金融危機發生頻率的日益加快和資本主義高福利社會的難以維系,使人們不得不正視各種所謂“正統”的經濟學理論已經越來越無力解釋這個時代的經濟現狀。不斷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局部沖突、宗教與種族矛盾以及世界性的貧富差距日益拉大現象,使得人們不得不正視并肯定簡單移植西方模式的不可能性。諸如此類的情況告訴我們,近代以來占據世界統治地位的西方思想理論與西方歷史敘述,實在不足以解釋和應對現實的世界問題了。
中華文化是一種極其有益的文明資源
人類要想更好地面對與反思當下,思考與應對未來,必須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思想與文化資源。中華文化正是人類可以用來對待現實并再次出發的一種極其有益的文明資源。張岱年先生曾指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在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兩句話確實蘊含著中華文化的根本價值。中國人相信天人之間是和合相濟的關系,因此天道生生不息,人道也應不斷進行自我創造與更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一個古老的文明并不一定會因為其古老而失去生命力,因為古老的常常也是普遍的,它能延續至今,就在于能夠不斷審時度勢、深省自身、順應時代,它若能持續地更新自我,就不僅不會被時代所淘汰,還能因著自身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深厚的文化資源,更好地理解與應對當下,進而引領未來。因此,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人己相合理念、求同存異觀念等,有助于解決當今世界日益緊張的人與環境的關系、自我與他人的關系、本社群與他社群的關系等一系列問題。而中國人對德行的重視與推崇,使中國人特別重視這個世界在自然層次與功利層次之外的道德層次與天人層次。雖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泛論道德似乎有些無力,但兩個有趣的現象正提示我們,道德的回歸似乎將成為未來的一種趨勢:一是西方倫理學中美德倫理學的興起,二是西方對現代化的重要成果之一——世俗社會的批評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因此,重新思考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德行的重要資源,可以使我們更好地反思當下、走向未來:孝親敬長的思想可以讓我們的周圍變得更加溫馨,仁者愛人的觀念可以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友善,美美與共的理念可以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和諧。
更為重要的是,中華文化對人的理解,從來不是從西方一元論的理論思維出發的,它既不是一神論宗教下的神本主義的人性論,也不是強勢的人類中心主義的人類觀,而是在天地人的多元互動和人與物的多維張力視野下來理解人。所以,它是人文主義,其中包含宗教性的超越精神,但又不會陷入宗教沖突中,而由此種精神人文主義出發,可發現人和機器的根本差異所在;它具有一套獨特的對人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理解,其中很多內容看起來很不“現代”,比如經世濟民的經濟觀念、太平大同的天下觀念等,但這些思想資源可以經過當代的重新闡釋而發揮巨大的思想活力與現實作用;它是重視人在世界中的價值的,但同時正視其他生命的存在權利和人的共生關系,這樣就可以突破與消弭歧視與誤解,而給予各種生命以恰當的位置;它強調在人類的價值觀中,除了權利、法律、理性、個體、自由等外,也要有義務、禮節、情感、公平、和諧等,因此對于人類未來所生活的這個世界來說,只有把這種種對立的二元很好地調節與整合起來,人的幸福生活才是可能的。
中華文化具有現實及長遠的價值
依照中華文化對人的生活世界的劃分: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天下,我們可以發現,中華文化對人的每一個生活層次,都具有現實以及長遠的價值。原子個人主義導致的極度膨脹的個人主義,資本主義誘導的窮奢極欲的消費主義,使人對自我的理解變得極度狹隘乃至陷入虛無主義,而中華文化對自我的理解與之不同:可以使人了解到真正的自我并不是剝離了他人的孤零零的自我,由此人可以逐漸在人己之間獲得平衡;可以讓人了解到真正的自我并不是單純物質性的存在,而是有精神性、超越性,并且和萬物共同分享著同一個世界的存在,由此人可以知曉消費的限度所在。在家庭層面,對于個體的極端強調使得家庭觀念變得日益薄弱,催生了很多社會問題,尤其使得個體在看似個性化的“正確”過程中變得脆弱無比。中華文化對家庭情理的認識、對父母子女之間互動關系的強調,可以使我們重新認識家庭之于人生的意義,進而重獲溫馨的家庭生活。而在社會各個群體不斷發生沖突、主流價值淡薄的時代,中華文化對社會和諧、求同存異、忠恕之道的提倡,可以讓人們重新反思社會到底應當怎樣運作以及什么才是一個社會的理想形態,從而致力于優良社會的建設。面對當下各個國家內部的種種問題,如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等級固化、老齡化等,中華文化中的均貧富、重教育、敬老尊親等觀念,可以推動政府思考治理中的問題所在,讓國家的發展日趨合理、完善。在整個世界層面,當今世界變化之劇烈、各種局部沖突之持續不斷,使得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天下觀念,更加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它可以使人們反思民族國家觀念的局限,而從全人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來思考世界的未來,這樣真正的全球化才是可能的,不再是某一種文明類型的全球化,而是全人類的全球化。
總之,中華文化可以在各個層次為人類未來的發展提供豐厚的思想資源,只要我們積極調動它們,就可以為世界的當下改變與未來發展貢獻自己獨特的智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文化中的很多“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的確,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也就是“中華文化可以向世界貢獻什么”這個問題講清楚、說明白。畢竟,只有從深厚的中華文化中汲取滋養,我們才能全面理解越來越復雜與豐富的人本身和人所生存的這個世界,進而滋養我們這個世界。
也因此,人類生活更美好,世界變得更可愛,就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王正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編審)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