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近日,安徽某地紀委監委收到一條對扶貧領域存在的違紀違規問題的舉報線索,雖然是個小案子,但執紀部門深挖細查、扭住不放,最終真實情形水落石出,相關干部受到黨紀處分(《揣著“明白卡”領“糊涂錢”》,《江淮風紀》2018年8月刊)。
十八大以來,中央從嚴治黨的制度籠子越扎越緊,對黨員、領導干部的監督自上而下、由內而外,實現了全方位、無死角、全覆蓋,有些同志對此發出感嘆:“現在的干部不好干啦,到哪都被‘聚光燈’照著,動輒得咎,領導干部成了高危職業了……”甚至開始懷念以前某個時期那種執紀松弛、自由散漫的“美好”時光。
這種心態不僅是錯誤的,更是危險的。自古以來,從政都是風險極大的,稍有不慎輕則丟官罷職重者人頭落地,從來都不存在真正的“太平官”“鐵帽子王”。黨的干部手握公權力,必須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負責,本來就該時刻秉持一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戒慎之心,這種戒慎之心既靠自律、自警,更需要組織和群眾的監督,要將手中的權力更多的視作責任:
敬畏民意。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黨的幾代領導人一再強調: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答應不答應”!領導干部接受群眾的監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要害怕群眾提意見、發牢騷,只要干部辦事能秉持公心、遵規守紀,絕大多數老百姓都是講道理的,對你的工作是會認可的,“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相反,如果為官從政,一切工作不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出發,而是師心自用、唯我獨尊,對人民群眾的監督反感抵觸甚至打壓報復,恐怕就會前景堪憂、后果不妙了。
戒懼法度。今日中國是法治社會,每一位黨員、領導干部都應是依法治國理念的模范踐行者,無論處理什么事,考慮什么問題,心中都要對標法律這根準繩,確保手中的權力在法律框架內行使。除了法律,黨員還要遵守黨規黨紀,習近平同志要求“紀嚴于法,紀在法前”,體現的正是對黨員、領導干部的“嚴管即是厚愛”。能否正確認識和對待來自組織和同志的監督提醒,既是檢測我們黨性強弱的試金石,也是我們是否自重自愛的具體體現。
恪守良知。所謂“良知”,就是我們內心的道德準則,也是做人的底線。每當看到一些落馬官員的“懺悔錄”,總覺得他們的捶胸頓足、追悔莫及十分虛偽——他們當初違法亂紀、拒絕監督的時候,何嘗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黨紀國法的利劍一直懸在頭頂,他們真的不知道嗎?明知而故犯,是因為他們的心中失去道德準則的約束,孟子說“無恥之恥,無恥矣”,一個沒有道德感的人,和他侈談法律、規矩、制度都是多余的。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依法治國要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相統一”,深刻的道理正在這里。
黨員、領導干部自覺接受來自群眾、法紀和良心的監督,就是給自己的從政生涯貼上護身符,在接受監督的過程中“吾日三省吾身”,就能及時地修正錯誤,鏟除內心深處偶爾閃過的惡念,才能在仕途上行穩致遠,善始善終。(泗縣紀委監委 劉站)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