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夜來閑讀,偶得三則寓言,皆與“吃”有關,頗有趣,今拿來與君分享:
【公儀休嗜魚】《韓非子·外儲說右下》載:愛吃魚的公儀休在魯國任要職。魯人紛紛送魚,但他從不接受。其弟困惑:“你很愛吃魚,為何不要?”公儀休說:“我正因很愛吃魚,所以才堅決不要!因為接受了魚,就欠下了人情,就可能會辦事不公,壞了法度。由此免官,那就再也吃不成魚了。不收別人的魚,秉公辦事,就可確保我用俸祿來長久地吃到魚。”。
點評:送人以魚,本是常情。但公儀休卻從中警覺到了一種強烈的危機。當好“官”,要從管好“嘴”開始。真心地佩服公儀休的睿智。
【猩猩嗜酒】《劉元卿·賢奕編·警喻》載:猩猩很愛喝酒。為了捕獲猩猩,獵戶在山腳擺下裝滿甜酒的酒壺,并編織了許多草鞋,把它們相互勾連在一起。猩猩們一看就知道,這是引誘自己上當的,便大罵起來。過了一會,有的猩猩說:“可以稍微品嘗一點,只要不多喝就行。”可是沒過多久,猩猩們就拿起大酒杯喝起來。又過一會兒,甜酒的誘惑終于不可抗拒了,一個個都狂飲起來。大醉之中,猩猩們擠眉弄眼,嘻笑打鬧,把路旁那一串串要命的草鞋拿來,穿在自己的腳上玩耍,結果腳與腳之間形成羈絆。接下來的事兒,就可想而知了。
點評:猩猩們非常清楚,禍從“口”中生,但由于僥幸心理在作怪,結果是一發不可收拾,釀成一場悲劇。這就是一個毀滅者的心路歷程。
【紂為象箸】《韓非子·喻老》載:一個叫箕子的,聽說商紂王要用象牙做筷子,心里十分驚恐。他聯想到:“象牙筷子不會用在土制的餐具上,一定是用在以犀角和玉石制成的餐具上。這種餐具不會盛載普通的蔬菜豆湯,一定是盛耗牛、大象、虎豹等珍肴美味。品嘗這種珍肴美味不會穿著粗布衣服,在低矮的茅草房子里;一定是穿著華麗貴重的錦繡衣服,在高大寬廣的樓臺里。以此類推,我不敢想象最后的結果如何。”
點評:一雙筷子本來只是一件“吃”的工具。然而,箕子卻從中敏銳地窺探到“國運”的興衰。怎樣地“吃”,反映了怎樣的“心態”;怎樣的“心態”,決定了怎樣的“國運”。
這些與“吃”有關的古代寓言,讓我們不禁想起仍在強力推進、不斷深化的“餐桌反腐”。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地方反腐有很多內容都涉及到公職人員的“嘴巴”和“餐桌”。如,杜絕公款吃請、杜絕公務用酒,嚴禁違規升學宴、喬遷宴,即使是發放中秋月餅也會受到相關的紀律處分……
餐桌雖小,干系重大。如果說,公儀休是管好“嘴”的智者,那么,猩猩就擒和商紂亡國就是反面的典型。如果說猩猩就擒還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悲哀,那么,商紂亡國則是一個國家的大悲劇。如果說,商紂王是懵懵懂懂地走向死亡,那么,猩猩的就擒就更為可怕了,僥幸心理真的害死人。沒有管好自己的“嘴”,其危害性不只在于“暴食天物”的物質浪費,更在于“物欲橫流”的精神毒害!
以上三個“吃”的寓言給了我們一點啟示,那就是:見“微”而知著,防“微”而杜漸。因此,我們要從“微腐敗”中窺探到大危機、大危害。精神一旦受到毒害,其結果必將向可怕的深淵滑去,這三則古代寓言便是最好的解讀。
(寧國市市直工委紀工委 李昵民)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