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四川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周溯源著《學者視域中的治國理政》。該書圍繞“治國理政”這個主題,談古論今,歷史與現實有機聯系,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對關乎國家興衰存亡、強國富民的若干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娓娓道來,于修身齊家、治國理政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學者視域中的治國理政》(上、下冊)一書86萬字,內容分為:歷史的啟迪、哲學的辨析、文化的引領、價值的導向、方略的選擇、民生的考量、人才的選用、黨建的權重、實干的功力等九個部分,涉及社會科學和當代時政的方方面面,而且說理透徹,語言曉暢,有自己的見解。
作為歷史學者,周溯源在書中對我國古代治亂興衰的歷史規律進行系統總結。中華民族以歷史悠久著稱于世,并且素有尊史、學史和治史的傳統。《詩經》中就有“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的詩句。西周初年,周公叮囑周成王說:“不可不鑒于有夏,亦不可不鑒于有殷。”意思是說,你要治理好國家,不可不借鑒夏、殷兩代的教訓。由于周初王公重視以史為鑒,一度創造了“成康之治”。漢高祖劉邦,原本讀書不多,文化不高,“馬上得天下”后,開始重視歷史學習。他令文臣陸賈總結秦亡的經驗教訓,每寫完一篇就念給他聽,聽到妙處,拍案叫好。唐太宗李世民更是重視歷史的借鑒。他敕命魏征等大臣鴻儒悉心修史,僅用30年時間就修成八史,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宋代司馬光希望“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時,得到宋英宗的積極支持。《資治通鑒》問世后,引起后代帝王將相、官吏子民的極大重視。由此可見,我們的先哲將歷史的借鑒作用提高到必不可少的地步。
《學者視域中的治國理政》的一大特點是經世致用,緊扣改革開放以來黨在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從理論與歷史的角度予以闡釋,鼓勵人們積極地貫徹執行。書中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均有闡述。此書收錄的于2014年發表的《習近平同志的執政思想初探》一文,對習近平執政特色進行了高度概括,條理清晰,重點突出,語言鮮活,好懂易記,能幫助讀者理解習近平的執政思想與風格。書中提出,做人做事要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三嚴三實”,無論是個人、團體,還是政黨、國家,都要走正確的路、正確地走路,等等,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從書中內容看,凡與民眾利益相關的問題,諸如現實中的農村建設、住房價格、反腐倡廉等,作者都予以悉心研究。
歷史可以鑒往知來,資政育人。一個人尤其是領導干部,需要具有積極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歷史中的精華部分正好能在這方面發揮作用。歷代仁人志士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報國情懷,“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獻身精神,“自強不息”的意志,“厚德載物”的襟懷等等,共同熔鑄成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培養了一代代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書中強調,學好歷史對于治國理政是必備的功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書中還論述了諸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歷史評價和道德評價、人文社會科學的大眾化、黨在建設先進文化中的主導作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從嚴治黨的歷史學思考等等,均有新見。總之,《學者視域中的治國理政》是一本學術和時政密切結合的讀物,提煉出史上若干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先進理念、價值觀念、措施智慧,富含哲理,其文采亦增強了此書的可讀性。(作者:蕭致治: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