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體制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是監察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方式方法的與時俱進,也是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豐富發展,是重大的頂層設計。因此,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工作理念,確保改革工作平穩推進、進程得當、節奏合理,真正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以戰略思維謀全局。樹立戰略思維就要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的總體趨勢和方向,把局部工作放在全局工作中去思考和把握。從這一點上來講,不是只有中央、省級需要有戰略思維,市、縣、鄉乃至基層單位也要有戰略思維,這也是大局意識的體現。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是強化黨和國家自我監督的重大決策部署。這要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各項工作都要圍繞貫徹中央的頂層設計和決策部署,圍繞貫徹黨委和上級紀委監委的工作要求,不斷增強戰略思維能力,提升政治站位,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以辯證思維解憂難。要準確掌握和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和“重點論”。深化監察體制改革時間緊、任務重,涉及的事項紛繁復雜,既要求我們看到“兩點”,更要求我們看到“重點”,分清大小難易、明確輕重緩急、摸清內在規律,制定出正確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掛圖作戰、精準施工,確保改革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取得實效。同樣,紀檢監察工作中也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這樣才能抓住關鍵,突破難點,統領全局。例如,“四種形態”就是辯證思維的體現,要求我們既要抓大抓要,又要抓早抓小,不能顧此失彼,要正確把握好“樹木”和“森林”的關系,不僅當好“伐木工”拔掉“爛樹”,還要當好“園丁”救治“病樹”,將“四種形態”各個要素有機統一、無縫銜接,通過“全面從嚴”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以創新思維增活力。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后,紀檢監察機關既執紀,又執法,監督任務驟增,責任更加重大,這迫切要求我們不斷探索實踐,完善制度機制,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這是個不斷探索、完善機制的過程,需要我們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需要有創新思維,敢于破舊立新,通過組織和制度創新增強活力。實踐工作中,除了加強請示報告,還要敢于承擔責任,充分發揮工作主觀能動性。要克服自我為大、高人一等的錯誤思想,破除心浮氣躁、散漫松懈的“二傳手”作風,摒棄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多干事多出錯的消極心理,自覺用好黨章黨規黨紀和憲法法律法規主動開展工作,敢于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用新思路謀求新發展。
以系統思維聚合力。系統思維的關鍵是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注重把握事物的整體性、聯系性、系統性,搞清楚“方向和目標是什么、要干什么、要怎么干、彼此之間如何協調配合”的問題,要提升站位,深謀遠慮,充分考慮各要素之間的互聯互動,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避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零敲碎打、碎片化修補。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一項政治性很強的工作,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部門和人員要有系統思維,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堅持“一盤棋”思想,一張藍圖繪到底,相關部門通力協作、合力攻堅,確保監察體制改革取得“1+1>2”的效果。
以法治思維圖善治。樹立法治思維就要突出全面從嚴治黨、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地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圍繞紀律法律、規則程序辦事。要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持紀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組織都沒有超越紀律法律之外的特權。要堅持法紀至上,無論什么樣的紀律、法律都是人制定的,紀律、法律規范當中蘊含著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執紀執法者應始終保持敬畏,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按照法治原則用權履職,堅持錯罰相當、罰當其責,正確把握運用好“四種形態”,行為人受到的懲罰應與其所犯錯誤及情形、影響相適應,綜合考慮政治效果、法紀效果和社會效果,不能畸輕畸重。要堅持證據裁判、寬嚴相濟,既要審查對被調查人不利的證據,也要審查對被調查人有利的證據;既要審查證據的客觀性,也要審查證據的關聯性、合法性,形成完整的證據鏈,當寬則寬、當嚴則嚴,將每一件案子都辦成鐵案。
以底線思維定邊界。底線思維是“有守”和“有為”的有機統一,要求防患于未然,對事物發展方向、預期效果、可能出現的狀況作出“底線”式的預估和界定,采取措施保證其在既定的設計軌道上穩健運行。部署和推動任何工作,都要在守住底線的前提下進行,要想清楚底線在哪里、風險有多大。要預先評估事情可能的發展前景,預先看到事情發展可能遇到的困難,預先防止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預先為攻堅克難、化險為夷、爭取最好結果做充分準備,堅決防止突破底線、跑偏失控。在紀檢監察工作中,也要守住底線,樹牢風險意識,堅決防范經常與消極腐敗現象接觸帶來的工作風險、監察體制改革后帶來的用權風險、制度設計不足帶來的安全風險,以及監督者身份帶來的職業風險。(劉海)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