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1、汪華(公元586年-649年),原名汪世華,字國輔,號英發,績溪登源汪村人,汪氏四十四世孫。唐代名臣,古徽州第一偉人。
隋朝末年,隋煬帝荒淫無道,四海豪杰烽起,各地方割據勢力之間戰亂不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汪華率軍平寇,立下大功,升為將軍。在群雄割據,南北稱霸的時代,他擁兵十萬,攻下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饒州,建立吳國政權,號稱吳王。
在統治歙州等江南六州近20年里,他頒布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當時全國紛擾不堪,戰亂頻頻,生靈涂炭,但“吳”國境內不見兵革,政清人和,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這在隋末實屬絕無僅有之地域。徽州的百姓稱他為“太平之主”,萬民擁護愛戴。在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長安稱帝,秦王李世民平定中原,穩定北方即將揮師江左之時,他審時度勢,為國家統一,特別是為了江南六州黎民百姓免遭戰爭災難,主動放棄王位,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九月遣使汪鐵彿奉表歸唐。唐高祖贊其主動放棄王位,納六州版圖歸于朝廷,實現了國家統一的義舉,嘉其多年治理江南六州有功,授予方牧、上柱國、越國公,任歙州刺史,持節總管歙、宣、杭、睦、婺、饒等六州諸軍事,食邑三千戶,位居王公貴族高位,任一方封疆大吏,爵位從一品。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他奉詔進京,任左衛白渠府統軍,參掌宮廷禁軍。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他任右衛積福折沖都尉,晉升忠武大將軍。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征遼,他詔任九宮留守,輔朝政,官至從一品。從貞觀二年進京到唐太宗征遼凱旋的20余年里,他勤于王事,忠心耿耿,殫精竭慮,事必躬親,唐太宗下詔嘉其忠勤。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三月三日,他因操勞過度,病逝于長安任上。
汪華集儒釋道于一身,文韜武略,擁有非凡軍事才能和政治謀略。自唐至清,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明太祖、乾隆帝等歷代9位帝王先后15次下詔嘉封他,視為忠君愛國、勤政安民的典范表彰;趙普、李綱、蘇轍、岳飛、朱熹、文天祥等歷朝文臣武將賦詩題詞,把他作為千秋楷模來贊頌。
汪華是隋朝末年古徽州等江南六州農民起義的領袖、開明的統治者、促進民族融合與和諧的先驅,是隋唐時期主動放棄王位、以身維護國家團結統一的先驅,是盛唐時期忠君愛國、勤政為民的朝廷重臣,是隋唐時期一位叱咤風云的千古英雄,是古徽州等江南六州具有傳奇而又傳神的一代偉人。
2、汪藻(公元1079年-1154年)北宋末、南宋初文學家。字彥章,號浮溪,又號龍溪,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貫婺源,后移居饒州德興(今屬江西)。其著名代表作是《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
汪藻早年曾向徐俯、韓駒學詩,入太學,喜讀《春秋左氏傳》及《西漢書》。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進士,任婺州(今浙江金華)觀察推官、宣州(今屬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通判等職。徽宗親制“居臣慶會閣詩”,下令群臣獻詩,汪藻一人獨領風騷,與胡伸俱有文名,時稱“江左二寶”。素與王黼不和,提點江州太平觀,終黼之世均不得用。欽宗即位,召為屯田員外郎,再遷太常少卿、起居舍人。
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除龍圖閣直學士,知湖(今屬浙江),后知撫(今屬江西)、徽(今安徽歙縣)、泉(今屬福建)、宣等州。紹興十三年(公元1143年)罷職居永州(今屬湖南),官至顯謨閣大學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卒贈端明殿學士。為官清廉,“通顯三十年,無屋廬以居。”《全宋詞》錄其詞4首。
3、汪應辰(公元1118年-1176年),初名洋,字圣錫,信州玉山(今江西省玉山縣)人。南宋官吏、詩人、散文家。生于宋徽宗政和元年,卒于孝宗淳熙三年,年五十九歲。
(宋史本傳不著年歲。此依傳中“紹興五年,進士第一人,年甫十八”推算)五歲知讀書屬對;十歲能詩。未冠,首貢鄉舉。試禮部居高選,宰相趙鼎奇之。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舉進士第一,年甫十八,授鎮東軍簽判。召為秘書省正字。時秦檜主和議,應辰上疏力言因循無備、上下相蒙之可畏,忤檜意,出通判建州。檜死,始還朝。累官吏部尚書,剛方正直,敢言不避,中貴多側目。以端明殿學士出知平江府,連貶秩,遂致仕不起。少從呂居仁、胡安國游;精于義理,好賢樂善,學者稱玉山先生。卒,謚文定。應辰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藝文志》傳于世。
汪應辰幼為神童,五歲知書,屬對應聲語驚人,多識奇字。家貧無燈油,拾柴點火讀書。從人借書,有過目不忘之能。十歲能詩。宋高宗見他的對詞,以為老成之士,直至見才知是剛少年,賜以御詩,并更名為應辰。他好賢樂善,尤篤友愛。少從喻樗、張九成、呂本中、胡安國等人游,又與呂祖謙、張栻為友。為朱熹從表叔,常與往來研究學問。他為人剛方正直,敢言不避,又多革弊事,所以遭到胡遷許多人的側目,為人所陷。但他接物溫遜,遇事特立不回,堅定不移。雖遭秦檜排擠,流落嶺嶠十七年之久,“蓬蒿滿徑,一室蕭然,飲粥不繼,人不堪其憂”,卻“處之裕如也,益以修身講學為事”。學者稱玉山先生。
著有文集五十卷,今傳《文定集》二十四卷。《四庫全書》據《永樂大典》及明代宏治年間程敏政摘抄本輯出,收于集部別集類。他學問具有淵源,作品有不少巨制鴻篇。
他的不少詩作都體現了“好賢樂善,尤篤友愛”的思想品格和個性。如《挽宣扶吳郡王》:“節義家傳久,艱難始見忠。一心惟殉國,百戰竟平戎。環列周廬肅,管儀道路同。細看麟閣上,誰得似初終?”這一方面歌頌了吳郡王的忠精殉國的品格和戰功,另一方面是對那些不能特立不回,堅定不移,始終如一的人的辛辣嘲諷,可見詩人品格的一貫性。另一首《分韻送胡丈歸健康》也表現了詩人與朋友的至誠至深之情:“先生高臥武夷巔,一旦趨朝豈偶然。報國自期如嗷日,歸田曾不待來年。懷鉛共笑揚雄老,鞭馬今輸祖逖先。冊府風流久廖落,送行始復有詩篇。”這并非一般迎來送往的應酬之作,而是主客思想共鳴的產物,所以讀來給人以真摯誠懇之感。這類作品在詩人創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4、汪廣洋(? -1379年),江蘇高郵人,字朝宗,明朝初年宰相,重臣。漢族。元末進士出身,通經能文,尤工詩,善隸書。朱元璋稱贊其“處理機要,屢獻忠謀”,將他比作張良、諸葛亮。
汪廣洋年少時跟隨太祖朱元璋起義反元,被朱元璋聘為元帥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參與常遇春軍務。明朝建立后,先后擔任山東行省、陜西參政、中書省左丞、廣東行省參政、右丞相職務。受封忠勤伯。
汪廣洋年少時曾跟隨余闕學習,張廷玉稱其“淹通經史,善篆隸,工為歌詩”。著有個人詩集《鳳池吟稿》8卷。《明詩綜》收其詩三十一首。清朝時,《鳳池吟稿》被錄入四庫全書。
汪廣洋詩歌作品:
《過高郵有感》
去鄉已隔十六載,訪舊惟存四五人。
萬事驚心渾是夢,一時觸目總傷神。
行過毀宅尋遺址,泣向東風吊故親。
惆悵甓湖煙水上,野花汀草為誰新?
《過壽州望八公山有感》
八公草木晚離離,仿佛成人似設寄。老氣逼云含霧雨,空青拔地鎮淮夷。
謝玄歸奏平戎日,王猛徒勞料敵時。淝水不關興廢事,夕陽西下浪聲遲。
《蘇溪亭》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5、汪萊(公元1768年-1813年),字孝嬰,號衡齋。安徽歙縣人。弱冠之年父親逝世,遂只身去蘇州,于葑門外設館,以維生計。汪萊天資敏絕,有早慧之譽,一些重要論著多成稿于其青年時期,謂其“其學由自得,不假師授”(民國《歙縣志·卷七》),或與其刻苦自厲有關。汪萊有學有識,多才多藝,除天算外,還通曉經史、釋老及音韻、訓詁、樂律、金石之學,工篆書,亦能詩,一生以設館課徒為業,雖曾參與編輯國史館《天文志》、《時憲志》,書亦不過授與一縣城之訓導而已。
汪萊的故鄉歙縣乃是徽派樸學的重要陣地,其青年時期就仰慕同鄉江永、戴震、程瑤田、金榜之卓著成就,遂致力于通曉經史百家及推步歷算之術。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汪萊在故里制成渾天、簡平等儀器,用以觀測天象。同年,撰寫成以闡述第谷體系的行星及日月運行規律的天文學著作《覆載通幾》,其中一些示圖是依靠幾何定理來作出的說明,創立了天算結合的研究模式,殊為難得。
汪萊畢生致力于數學研究,其算學造詣曾為當時的同行專家所認可,焦循《加減乘除釋》、張敦仁《輯古算經細草》都曾請汪萊為之作序,其序文今收載在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衡齋文集》之中,其中對球面三角形的解法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而之前梅文鼎、江永、戴震、焦循都曾為此撰文論述,然而都不及汪萊本書提出的“量角度新法”來得系統和詳審。汪萊提出在求解方程時方程根不只有一正根,亦有負根,并設96道例題加以證明,是中國數學史上關于方程根研究的一個突破。汪萊對于其他諸如弧三角形、勾股形、 平圓形、弧矢關系、代數方程理論等專題都著有詳盡的闡述。汪萊終生不得志,但始終堅持治學,刻意求新,研究算學往往參用西法,其主要著述流傳至今,使后世在二百年后的今天,還得以窺見其才華和風采。
其主要著述有《參兩算經》、《校正九章算術》、《戴氏訂訛》、《十三經注疏正誤》、《聲譜》、《說文聲類》、《今有錄》、《詩文集》等。 嘉慶三年(1798年),巴樹谷將汪萊幾年內所撰的“弧三角形”、“勾股形”書稿各一卷合刻,題名《衡齋算學》。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夏燮訪得《衡齋遺書》稿本,連同《衡齋算學》刊成《衡齋算學遺書》合刻本。
6、汪東興(1916年1月-2015年8月21日),男,出生于江西省弋陽縣,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后參加了紅軍,歷經長征與抗日戰爭,從1947年開始一直擔任毛澤東的警衛,并長期掌管8341部隊,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68年起擔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兼中央警衛局黨委第一書記,并兼總參謀部警衛局局長,對領導人的起居、出行等負責,因此又被稱為中南海大內總管,是毛澤東晚年最信任的人之一。是“四人幫”抓捕行動的主要決策人之一。汪東興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中顧委委員。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