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7月26日,滁州市鳳陽縣大廟鎮東陵村黨總支舉行換屆選舉,在村里工作了9年的李筱姣卸下了東陵村黨總支書記的職務。聽聞李筱姣不任職了,村民紛紛趕來看她。 “真不希望李書記離開,村里有了今天的發展,離不開她這么多年的努力。 ”群眾的話語里,滿是對李筱姣的不舍。
今年31歲的李筱姣,2009年大學畢業后,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故鄉鳳陽縣大廟鎮,從擔任大廟鎮東陵村黨總支書記助理開始,在村里一干就是9年。
“筱姣蠻有學問,經常在組織生活中帶領大家學習黨的理論和政策知識。黨的十九大召開后,她多次組織大家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告誡大家要把對黨的忠誠擺在首位。 ”東陵村黨總支一名委員對記者說,李筱姣黨性強,為其他總支委員樹立了好榜樣。
“對黨忠誠,就要把黨交給我的任務完成好。 ”上任之初,李筱姣就謀劃如何把東陵村的產業做起來,圓百姓的富裕夢。此前,為了鼓勵村民發展產業,東陵村專門成立了新農村建設資金互助合作社,為村民融資提供方便。初始社員16戶,資金8.7萬元,帶動作用不明顯。合作社只管資金,沒有產業,成了為社員看錢袋子的“空頭掌柜”。 “搞產業如果效益不好,大家的錢就會打水漂。 ”合作社負責人陳冠玉告訴記者,擔心有風險,很多社員都不愿意投資產業。
了解到大家的心態后,李筱姣帶頭入股,挨家挨戶去做社員的工作,并且向大家解讀相關政策,鼓勵他們以合作社的名義發展產業。在李筱姣的勸說下,社員們轉變了思想,在村里流轉了500畝土地,搞起了水果和蔬菜種植。由于東陵村離明皇陵景區很近,合作社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旅游采摘,產業發展很快走上正軌。如今,合作社已有社員324名,入股資金136萬元。 2017年,合作社純利潤達40萬元。
為困難群眾尋找致富門路是李筱姣一直牽掛在心的大事。東陵村村民張建清,妻子長期患病,孩子正在讀書,生活非常困難。看到別的村民通過蔬菜種植致富,張建清也想建幾個大棚,種植蔬菜,卻苦于沒有資金。
李筱姣以合作社為依托,幫助張建清辦理了5萬元貼息貸款,成功建起了兩座蔬菜大棚,并請來蔬菜種植經驗豐富的農戶為張建清提供技術指導傳授種植經驗。在李筱姣的協調下,張建清還加入了合作社,并在合作社負責大棚及花卉苗木的管理。“原來沒有什么生活門路,現在賣菜可以賺到錢,在合作社上班還能拿工資,有了兩份收入呢,都是李書記幫了俺的大忙。 ”張建清高興地說。
如今,東陵村5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入股東陵村新農村建設資金互助合作社,參與收益分紅。其中6戶貧困戶發展起規模化特色養殖業,13個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在合作社實現了就業。在合作社的帶動下,34戶貧困戶成功脫貧。
李筱姣的努力付出,得到了越來越多村民的認可,2014年,李筱姣當選東陵村黨總支書記。農村辦事繞不過“人情關”,李筱姣發現村子處理事務存在優親厚友、私蓋公章等情況。為此,她積極向鳳陽縣相關部門征詢,并于2016年在東陵村試點推行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將村級各項行政程序、辦事流程主動向群眾公開、接受群眾監督。“把紀律挺在前面,嚴格按照制度辦事,才能獲得更多群眾的支持。”李筱姣介紹,小微權力清單制度,讓村務更透明,拉近了干群之間的感情。
9年時間,李筱姣將自己最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東陵村,從一個初出校門的小姑娘,成長為東陵村村民信任的黨總支書記、致富路上的領頭人。東陵村各項事業獲得長足發展,先后獲得“安徽省生態村”“安徽省旅游示范村”“全國文明村”等榮譽稱號。2017年東陵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4630元,比2009年的6200元增長2倍多,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一半多貧困戶脫了貧。(記者 范孝東)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