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近日,界首市紀委監委贈閱《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此書我期待已久,一拿到手上,我立即翻開拜讀。自從翻開了這個紅色讀本,就一刻也停不下來。
書中通過采訪實錄的方式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7年間從大隊知青到黨支部書記的成長歷程,生動敘述了他在艱苦的條件下帶領村民打壩淤地、發展沼氣、建立鐵業社、開辦代銷店等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的動人事跡。七年來,青年習近平同人民群眾同甘共苦、情同手足,他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了陜北這片黃土高原,正像書中雷榕生說道:“近平把自己看作了黃土地的一部分”。讀完這本書,深刻認識到青年時代習近平是一位有信念、有情懷、有學識、有擔當的有志青年,也讓我感受到了榜樣的力量,深受鼓舞。
有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很多人不同程度上都會有艱難困苦的人生歷程。艱難困苦可以成就一個人,鍛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毀害一個人,它可以成為摧毀你的借口,究竟如何,關鍵看你是否有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當年作為一個不滿十六周歲的青年前往延安梁家河,他是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艱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別人是從零開始,而他要從負數開始。正像書中孔丹說:“陜北七年,習近平總書記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簡單”。七年中,他拜人民為師,向實踐學習,什么活兒都干過,什么苦都吃過,他沒有任何抱怨和氣餒。七年中,他先后寫過8份入團申請書、10份入黨申請書,從未停止過對黨的向往和追求。正是這種對信仰的歷久彌堅,不但給自己樹立了非常正確的理想信念,更以他那不屈的性格為自己的未來鋪下了堅實的成功之路。
有不忘初心的為民情懷
我黨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離開人民群眾,要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書中陶海粟說“為群眾做實事是習近平始終不渝的信念”。當年在梁家河,習近平總書記也正是懷著一顆赤誠為民之心、不斷依靠群眾,才一步步走向成功。他說,“我的爺爺也是農民,我的父親是從農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當了七年的農民”。七年的農村生活,習近平總書記不僅與陜北農民結下了深厚情誼,也讓他從小就對農村、農民和腳下的土地有了切身的了解。他始終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當成人民的一分子,與群眾打成一片,與農民朝夕相處,建立起血肉關系,始終清楚自己從哪里來,要到那里去。書中石春陽說:“群眾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他帶領群眾辦沼氣,辦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磨坊,當村支書短短一年,就讓貧窮落后的村子有了很大變化。老鄉們稱贊他是“吃苦耐勞的好后生”,是“貧下中農的好書記”。回憶起那段往事,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說:“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我無論走到哪里,都是黃土地的兒子”。理解這些,也就不難明白青年習近平密切聯系群眾、扎根中國大地的這份情懷,就能更深切地體會他今天擔任黨的總書記所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有孜孜不倦的求學態度
習近平到梁家河插隊期間,裝滿了兩個箱子的書。他在田間地頭休息間隙抓緊讀書,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書到深夜。書中戴明說:“近平在梁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他勤奮好學,到了夜以繼日的程度。幾乎梁家河的每一位鄉親在提到習近平時,都用“愛看書”、“好學”來評價他。在他們的記憶中,習近平經常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他隨身軍包內裝的全是書和厚厚的筆記。他讀的書有政治、歷史,有文學、哲學、軍事,他還注重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中國經典古籍。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每次作報告、作批示,無不展示出縱橫古今收放自如、文史地理信手拈來的特點,讓人感覺思想深邃、切中要害。每一場重要講話都是一場思想盛宴,充分展示出一個大國領袖人物深厚的學識素養和獨特的文化魅力。毫無疑問,這些思想功力的形成與習近平持之以恒、勤學不輟的治學態度和學習習慣是密不可分的。
有不畏困苦的擔當精神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著要經受苦難,擔當風雨。能吃苦者,就能經受苦難的考驗,能磨其心志,苦難會成為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教科書和難得的精神財富。我感觸最深的,是青年習近平有一股不畏艱難、全心為民的擔當精神。有一次,為了維修沼氣池,在炎熱的夏天,習近平帶領幾個青年下到排干糞水的沼氣池里,打著手電筒找裂縫。在他的帶領下,創立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方便了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再有,他擔任梁家河村大隊書記時才剛剛二十歲,他帶領其他知青與梁家河村村民打淤地壩,修筑梯田,鄉親們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他都帶頭赤腳站在冰中鑿冰清理壩基,在他的堅持下,梁家河村建成了14座淤地壩,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群眾口糧不夠的問題。還有,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開辦鐵業社和代銷點是很容易被扣帽子的,一般村干部都是繞開,不愿意搞這些副業。而年輕的習近平心里裝著老百姓,又有一股闖勁,他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把事情辦成了。從這幾件事我深刻認識到,習近平總書記與同時代的青年一樣,經歷了上山下鄉的磨練,但他并沒有沉溺于困難,而是在逆境中堅持學習提升自己、腳踏實地開拓進取,在苦難中升華,在磨練中成長、在困境中涅槃。正像書中王燕生說道:“近平在困境中實現了精神升華”。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當代青年人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鮮活教材、勵志成才的重要典范。同時也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了現在很多黨員干部所不具備的品質,對黨員干部錘煉黨性、提升素質、為當代青年堅定理想都有著重要意義。目前,界首正處于加快發展、追趕超越的關鍵時期,界首的建設和發展也為我們黨員干部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搭建了施展才華的廣闊平臺,我們一定要從習近平總書記當年的知青歲月中汲取精神力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工作崗位,錘煉新時代黨性修養,做到“講忠誠、嚴紀律、立政德”,奮發向前,勇于擔當,為建設美麗界首貢獻自己的力量。(界首市紀委監委 楊偉光)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