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母親是位地道的農村婦女,自十八歲那年入了黨,她就鐵定了心,跟黨走……
臨終前的黨費
去年秋天,母親病得很重,連湯都喝不下去了,全家人為此心如油煎。就在母親臨終前的一個晚上,她幾次用那干瘦的手,吃力地向床頭方向擺晃著,好像在示意著什么。我順著母親的手勢探尋過去,枕頭底下有只藍布袋,里面有個紅色的油紙包,紙包里是疊齊整的厚厚的毛票,“祥兒,這是媽最……最后一筆黨……黨費,替……替我交給村……村支部。”母親用極其羸弱,幾乎聽不清的話語吃力地說著。頓時,我兩眼模糊了。
母親是有著69年黨齡的老黨員。無論是土改、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分田到戶,還是晚年隨兒女進城,她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是黨員,按時交納黨費。母親不止一次地對我說:“祥兒,你給我的生活費是不能算作黨費的,我要親手去掙。”于是,母親無論刮風還是下雨,沿著大街小巷撿廢紙、廢瓶,一點一點的撿、一分一分的攢,按月下鄉親手把黨費繳給組織上。“媽,你撿垃圾多不衛生呀。”我勸說母親不要撿廢品了。她卻風趣地說:“撿垃圾不丟人,既環保又能攢錢繳黨費,再說我一生還沒當過環衛工人呢。”在母親生病的一年多時間里,她不能下鄉繳黨費了,就用心攢著。臨終,母親立下遺囑把最后一年零六個月攢下的四十一元六角,讓我轉交給村黨支部。
送走母親的第二天,我便下鄉了了她老人家的遺愿。
十八歲入黨
母親的童年很不幸。外祖父抽大煙,抽得家徒四壁,外婆被典給人家為妻,丟下了年幼的母親和舅舅撒手西歸。母親8歲時,經人介紹來到我家做童養媳,打秧草、割豬菜、撿柴火、做針線……是母親童年生活的全部。
在艱苦的童年生活里,一有空,母親就跟著村里小姐妹們邊學做針線,邊學唱高郵湖水鄉小調。母親嗓音清純、明亮,她用歌聲陪伴著自己,十三、四歲的時候就去民間劇團學唱小戲,一直唱到解放、土改,唱進區里揚劇團。
那時,區上劇團演出、生產兩不誤,母親是唱戲、勞動能手,隨著區里土改工作隊,唱紅了水鄉半邊天,母親成了用戲曲宣傳黨的方針、路線的積極分子。十八歲那年,在區婦女主任介紹下,母親入了黨,從那一刻起,她把自己交給了黨。
心中有黨就不覺得苦
母親辛勞了一輩子,但最苦、最累還數“戰天斗地”的那段激情歲月。大躍進時期,已是大隊婦女主任的母親,冬修水利,帶領“娘子軍”上水庫修大堤、挖河道;戰“三夏”,她領著女子突擊隊從早到晚戰斗在“雙搶”火線上。
一九五九年冬,母親生下我不久,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她餓著肚子、拖著虛弱的身子,堅持發動群眾戰饑荒、恢復生產。她帶人徒步到幾十里外背稻種;秧田里沒水,就同男子一樣踩水車提水抗旱。不知多少次,母親暈倒了,喝口涼水,繼續干。
一年鬧水災,洪水像脫韁的野馬向糧田、村莊撲來,男勞力全部上了大堤,母親她們女子突擊隊不甘示弱,那里危險,那里就有母親嘹亮的號子聲。一天夜里,眼瞅著河堤就要垮塌了,隊長大叔一聲驚呼,男子們全下水了。母親急了,她帶領三十幾個年輕婦女齊刷刷地跳下齊腰深的河水中,組成人墻抗擊洪峰。
那次搶險,母親落下了胃痛的病根,臨了還是傷在胃上。但母親從不后悔自己的付出。
軍屬匾是母親全部的榮光
1979年春,國家發起第一次對越自衛反擊戰。村頭喇叭里不停地傳來黨中央的聲音,村里男女老少愛國熱情空前高漲,大會小會都在聲討南方某鄰國忘恩負義侵犯我邊疆的滔天罪行,作為老黨員的母親坐不住,整天牙癢癢的。
年底,公社動員青年參軍。母親不顧爺爺奶奶極力反對,也不聽左鄰右舍的勸說,硬拉著我這個家里的獨苗兒、爺爺奶奶的命根子報名應征。
體檢時,她怕我個頭矮就悄悄的把鞋底墊厚,怕我不夠重就讓我在稱體重前,多喝幾碗水。我知道母親所做的一切,完全出乎一個老黨員的愛國心。
“祥兒,到部隊,要聽首長的話,服從命令聽指揮,苦練殺敵本領,保衛國家可是你的責任啊!”縣上送來“軍屬匾”的那天晚上,母親興奮地一夜沒合眼,又一次給我上開了“黨課”。
我一手拿槍練精兵,一手握筆學文化。雖無緣趕上奔赴南國邊陲殺敵立功的戰場,卻在訓練場上、文化課堂里,實現著人生價值。入黨,提干,上軍校,成為一名部隊政工干部,四次立功受獎。當我把一枚枚軍功章寄回家時,母親樂壞了。“一想到家里的軍屬匾和我兒那軍功章,咱干啥都一身勁。”母親逢人就說。
我雖早已脫下了軍裝,成為一名紀檢監察干部,但母親還像往常一樣,要求我用軍人的標準衡量自己,牢記使命擔當,在平凡的崗位上盡心盡責,為振興黨的事業助力、為民謀福。母親常對我說,可別忘了自己是穿過軍裝的人,別忘了自己肩上的責任,更別忘了咱家堂屋里掛著的軍屬匾。
母親一輩子吃苦受累,腳踏實地為黨工作。“我是黨的女兒,我向黨旗舉過拳頭,發過誓,是黨的人,就應該跟黨走。”她無數次用這樣的話激勵自己,教育兒女。
是啊,在母親心中,黨旗永遠鮮紅,永遠高高飄揚。(天長市紀委監委 宣金祥)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