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歷史上著名的諫臣魏征在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寫給唐太宗一封奏章,奏章中提醒唐太宗為君治國的十條思戒,其中前兩條建議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這兩條關于欲與行的自警之論,雖然是一千多年前一位忠臣對一位明君的規勸,但以史為鑒可以照今,以人為鑒可以照己。在全面從嚴治黨、強化黨風廉政建設的當下,絲毫沒有過時,對于黨員干部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無論是修身做人,還是為官從政,都值得借鑒和吸取。
欲當適可而止而不可縱。之所以強調要謹慎對待欲望,因為人都不可避免具有欲望,正如孟子所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而且欲望作為內在動力必然推動著人的行為方向、行為模式和行為軌跡,所以,欲望的性質如何、程度大小以及是否可控,可以成全一個人也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毀掉一個人。正面的正常的欲望,給人以無限的力量和推動,鼓舞人心、催人奮進,而不正當的和過度的欲望則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偏離應有軌道的行為和害人害己的后果。縱覽已經查處的腐敗案件,不管是曾經身居高位的“大老虎”,還是小官大貪的“小蒼蠅”,之所以從曾經有過的不可否認的輝煌事業中一步步走到身陷囹圄的境地,背棄自己當初的信念和理想,一個共同的根源就在于欲望的放縱,或是權力欲膨脹、或是名利欲擴張、或是斂財欲瘋狂、或是情色欲放蕩……雖然不一而足,但最終都使一個人失去了本色、忘記了規矩、放松了紀律、疏忽了要求。
欲望橫流緣于價值觀的偏離和幸福觀的錯位。俗語說:“知足而常樂”。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和幸福觀,擁有再多的財富也不會滿足,獲取再多的名利也不會止步,總會得隴望蜀、得寸進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對自己的大臣提出過一個“水井理論”,大意是,雖然當臣子俸祿有限,但是如同一口水井,每天總會有水可以打上來,如果感到水井太淺、井水太少進而貪得無厭、貪贓枉法,則最終不僅得不到想得到的,還會連水井都會失去。很多貪官在懺悔自己走上犯罪道路的內心軌跡時,大都提到是自己價值觀和幸福觀扭曲而滑入腐敗的深淵,但是懺悔只能在事后承受悔之晚矣的惡果。作為當今的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越是在經濟發展的大潮中,越是在關鍵崗位上,越是在擁有一定的決策權力的狀態下,越要慎思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人生的價值、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事業,自我嚴格把握、嚴格要求,真正做到知足和自戒。
欲望得不到控制總會外化為行為,而行為控制可以將欲望壓制在內心。古人講“三思而行”、“三省吾身”,告誡我們的就是如何將自己的行為控制在合法、合規、合乎紀律和道德要求的限度之內。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黨員領導干部要“心有所戒,行有所止”。在當前以紀管黨治黨建設黨和依法治國依法執政的形勢下,每一個黨員領導干部都必須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凡是職責義務所要求的,都應當一絲不茍盡心盡力做實、做好、做到位,反之,“法無授權不可為”,凡是黨紀國法所不允許的,都必須令行禁止、不越紅線、守住底線。
“常懷貪欲之害,常修為官之德”應當成為每一位掌握和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的每日必修課,讓高尚的情操充滿自己的內心,在為民的事業上有更大的作為。 (潁上縣紀委監委 吳瓊)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