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柳宗元曾在《鞭賈》一文中記敘:一個賣馬鞭的商人,將裝飾華麗、質量卻不好的馬鞭高價出售。很快被發現馬鞭華麗的外表里面,竟是腐爛的木頭。被揭穿后,鞭商丟盡了臉面,馬鞭再也無人問津。這就叫貪不義之財,最終砸了自己的飯碗。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不僅是對普通人講的,更是對當官掌權者說的。因為為官者手上有了權力,更容易“取財”,更要講究“有道”。如果為官者缺少自律之心,目無國法,公權私用,肆意斂財,同樣會得不償失。
《春秋左傳.襄公十五年》記載了子罕為官之事:“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使復其所。”
寶石是一種珍貴的物品,而“不貪”則是一種抽象的品質,看不見摸不著。子罕把“不貪”看做自己的寶貝,體現了一種難能可貴的官德,和不取不義之財的道德追求。
《笑聯廣記》里有這樣一副對聯:“見鈔就收,饋形如鎖;為官不正,貪字近貧”。貪和貧二字,字形十分相近,意義上也互為因果。普通人為了貪人錢財,處心積慮,不擇手段,心存僥幸,觸犯了法律,而且招致身敗名裂;而身居要位的官吏,眾目所視,眾指所指,如果也不忘貪財,則倒得更快,摔得更慘。
如今的一些黨員干部不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做自己的精神追求,而是把撈取多少好處、獲取多少利益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例如,倪發科、楊振超之類,以撈取個人物質利益為重,利令智昏,欲壑難填,在他們的懺悔書中,多次提到“都是貪心害了我”、 “我一開始并不是一個貪婪的人……”,可為時已晚。他們對“不貪是寶”的做人常識不屑一顧,甚至連黨紀國法都不要了,進而由小貪變為大貪,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結果實在可悲。在黨的十九大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用“三個不能有”明確告誡全黨:在全面從嚴治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有差不多了,該松口氣、歇歇腳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勞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見成效就見好就收的想法。這充分表明了黨中央懲治腐敗的堅定決心,也是再次提醒黨員干部要以廉為榮,以“不貪”為寶。
著名作家鄒韜奮論及個人得失及榮辱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個人光溜溜地來到這個世界,最后光溜溜地離開這個世界而去,徹底想起來,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盡一個人的心力,使社會上的人更多得到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那些貪官最初也應當是心思澄凈之人,也盼望著在自己不長的一生中能為別人、為國家做出一點貢獻,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被權力和金錢所誘惑,一點點的貪念,讓剛強的品質變成軟弱的行為,從智慧變得糊涂,從仁義變得兇狠,從高尚變得卑微,一生的品行因此被破壞。所以,以“不貪”為寶,才是最聰明智慧的處世之道。(來安縣紀委監委 汪思文)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