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我沒有打麻將,只是在棋牌室附近和村民嘮嘮家常,沒想到會影響自身作為一名黨員干部的形象,以后我一定注意,不再犯類似錯誤……”近日,碭山縣一名駐村干部被約談,原因是其在八小時工作之外,經常在村部附近的棋牌室逗留。
這是碭山縣紀委監委積極主動作為,突出早提醒、早糾正,治病于初起,把違紀遏制在萌芽狀態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碭山縣紀委監委綜合運用監督檢查、群眾舉報、巡察發現等方式,主動擴大問題線索來源,全面收集黨員干部違紀線索,建立問題線索集體研判、動態清理機制,對暴露出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堅持“零放過”,本著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則,根據違紀的具體行為、性質、責任、情節等,及時進行談話函詢和廉政提醒,防止問題越拖越大,錯誤越來越重,讓黨員干部及時認清問題、改正錯誤,促進黨員干部盡快適應執紀監督越來越嚴、問責追究越來越重的新常態。
同時,縣紀委監委積極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準確把握“樹木”與“森林”的關系,堅持實事求是,注重寬嚴相濟,分類處置。對問題線索反映集中、群眾反映強烈的領導干部嚴肅查處,堅決防止用批評教育代替紀律處分和組織處理,用輕處分代替重處分等現象出現。2017年,縣紀委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處理問題839人次。其中,第一、二種形態占94%,重處分49人,移送檢察機關4人,移送公安機關7人。
“通過有效運用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真正做到抓早抓小,動輒則咎,發現苗頭性問題及時提醒,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主動適應反腐倡廉新常態,自覺做到不越雷池、不踩紅線,真正達到了‘治病救人’的目的。”縣紀委監委負責人介紹道。(宿州市紀委監委)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