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廉潔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楚辭·招魂》:“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沫?!睎|漢著名學者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注釋說:“不受曰廉,不污曰潔。”就是說不接受他人饋贈的錢財禮物,不讓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潔。
中國的廉潔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尚書·皋陶謨》中就有關于“廉”的論述:“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 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贝呵飸饑鴷r期,諸子百家關于“廉”的論述十分豐富。孟子說:“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狈业募蟪烧唔n非說:“所謂廉者,必生死命也,輕恬資財也。所謂直者,義必公正,心不偏黨也?!狈业牧硪淮砣宋锕茏诱J為“國有四維”,即“禮、義、廉、恥。”《韓詩外傳》所說:“智者不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薄靶辛员F湔?,守清以保其身。”這些名言警句,無不閃爍著廉潔文化的光芒。
古人奉行廉潔從政?!吨芏Y》曾經提出,對官員的考核有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六個方面均以“廉”為冠。明朝郭允禮撰寫《官箴》,提出“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吏不敢慢,廉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最為后世稱道。歷朝歷代都有許多清官廉吏、賢人君子把廉潔品格作為自己的價值理想和政治實踐追求,如漢朝的賈誼、董仲舒,魏晉時期的諸葛亮、陶淵明,唐朝的魏征、狄仁杰,宋元時期的范仲淹、包拯、司馬光、王安石,明清時期的張居正、海瑞、顧炎武、于成龍等,他們的廉潔思想和實踐,對后世產生了積極影響。
官廉則政舉,官貪則政危。漢文帝“履不藉以視朝”,他穿著草鞋上殿辦公;他的龍袍叫“綈衣”,綈在當時就是一種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絲綢,就是這樣的龍袍,漢文帝也一穿多年,破了就讓皇后給他補一補再穿;漢文帝在遺詔中交代簡辦喪事,建一座簡陋的墳地。由于漢文帝清廉的精神和勵精圖治的實踐,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相反,春秋虞國國君不廉而貪,最后亡國。春秋時期,晉國崛起,晉獻公想吞并鄰近的虞、虢兩個小國家。但虞、虢兩個國家相處得十分和睦,結成聯盟。晉國如襲虞國,虢國會出兵救援;晉國若攻虢國,虞國也會出兵相助,晉國無可奈何。公元前658年,晉國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先把兩件寶物——屈地所產的名馬和垂棘出產的玉璧送給虞國國君,然后以攻打虢國的名義向虞國借道。”幾天后,虞公高興地觀賞晉國送來的“屈地良馬”和“垂棘之璧”兩件寶物。之后,晉國要求虞國借一條進兵道路以討伐虢國。虞國大臣宮之奇勸諫說:“虢、虞之唇也,唇亡齒寒,晉今日取虢,而虞明日從而亡也?!庇莨昧藭x國的寶物,就不聽大臣宮之奇的勸說,遂許晉國借道,出兵伐虢。
公元前655年,晉國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很快就滅掉虢國。這時,晉軍說要休息幾天,暫時把部隊駐扎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無疑心地應允了。幾天之后,晉獻公親自來到虞國,約虞公一起去郊外打獵。為了顯示排場,虞公將駐守都城中的兵馬全部調出來隨同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里應外合強占了。晉獻公眉開眼笑地對虞公說:“真是太謝謝你了,你不僅借給寡人一條兵道,而今還以國家相贈。寡人來到虞國就是要親手取回寄存在你這兒的‘屈地良馬’和‘垂棘之璧’兩件寶貝呀!”貪婪的虞公就這樣斷送了自己的國家,連他本人也做了晉國的俘虜。歷史事實告訴人們這樣一條千古不變的規律:官員清廉則國運興盛,官員貪腐則國家敗亡。
古代廉潔文化既蘊含著可貴的為官智慧,又具有良好的教化和警示作用。當今,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珍貴的廉潔文化遺產,用廉潔文化涵養清廉覺悟。
自覺,自己有所認識而主動去做。北宋包拯《乞不用贓吏疏》:“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卑辛恕傲疂嵉墓倮簦侨嗣竦谋砺?;貪贓的官吏,是人民的盜賊”的認識,從而提出“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的名句。他認為凈化心靈,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廉潔奉公,是為自己確定的為官宗旨。由認識到行動,包拯為官35年,始終自覺保持廉潔。
“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明代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苯枋冶砻髯约簣远疂嵶孕?。據《晉書·吳隱之傳》記載,廣州西北郊石門有一泓山泉,井旁立了一塊石碑,上書“貪泉”二字。傳說,人只要飲了這口井里的水,便會變得貪得無厭。西晉時,朝廷派往廣州的幾任官員,因喝此水,差不多都以經濟犯罪而被撤職查辦。晉安帝時,廣州官府衙門賄賂公行,貪污成風,朝廷欲革除弊政,便派吳隱之出任廣州刺史。吳隱之早就聽說過石門有一個“貪泉”,以往路過這里的人為了標榜自己的清白,寧肯忍著口干舌燥之苦,也絕不飲“貪泉”水。吳隱之為官清廉,不相信“貪泉”有如此巨大的魔力。他經過石門,特地來到“貪泉”邊,一面酌泉而飲,一面賦詩《酌貪泉》:“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痹姷淖g義是:古人傳言此泉水,一飲就生貪婪心。試使夷齊飲此水,終當不改清廉心。
后來,吳隱之在廣州任上多年,果然沒有因飲了“貪泉”而變成貪官,卻是始終保持不貪不占的清白操行。據《晉書·吳隱之傳》記載,“及在州,清操逾厲,常食不過菜及干魚而已,帷帳器服皆付外庫,時人頗謂其矯,然亦終始不易?!被实墼t書嘉獎他“處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饗惟錯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吳隱之任職期滿乘船離開廣州時,身無長物,兩袖清風,行囊蕭蕭,船艙空空;他妻子偷偷帶了一斤中藥沉香,吳隱之發現了,十分生氣,把它丟到河里去。吳隱之對自己充滿著廉潔自信,所以他飲“貪泉”而不貪。
從自覺到自信,再到自律,是一個天然的邏輯過程。有了廉潔自覺和廉潔自信,才能堅定廉潔自律?!对贰ぴS衡傳》里有這樣一段記載:許衡做官之前,一年夏天外出,天熱感覺口渴難耐,看到道旁剛好有棵梨樹。眾人爭相摘梨解渴,唯獨許衡不為之所動。有人問他為何不摘梨?他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勸解道:“亂世之時,這梨是沒有主人的。”許衡正色道:“梨無主人,難道我心中也無主嗎?”面對饑渴之誘惑,許衡因心中有“主”而無動于衷,終不摘梨。許衡心中的“主”無疑就是自律。許衡有了自律,便會潔身自好,牢牢把握自己。
另,據史書記載,明朝的左英綸官聲極佳,幾次調遷,百姓均用萬民傘相送。他為官能美名遠揚、青史留名,全靠“五硬”,即“丈夫遇權門須腳硬,在諫垣須口硬,入史局須手硬,拒賄賂贓錢須心硬,浸潤之譖須耳硬”。就是說,大丈夫在權貴門前不腿軟,任諫官敢于直言,做史官秉筆直書,拒絕賄賂贓款態度堅決,別人進讒言時絕不輕信。這“五硬”中,尤以拒賄賂贓錢的“心硬”為最。“拒賄賂贓錢須心硬”無疑就是自律。為廉為貪、為清為濁,取決于自己內心和定力。內心正,則金錢財物不能誘;內心靜,則熱鬧之境不能入;內心純,則艷冶之物不能動。但愿為官者都能做到:廉潔從心開始。(范仁碧)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